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景渐芳,暄和未尽一份来自1200年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有那些偏方 https://m.39.net/pf/a_4658933.html

“春景渐芳,暄和未尽,不委如何?”

——一封多年前的唐代书信上的春日问候

多年前的此时,一位在唐代安西焉耆镇戍边的战士,面对回春的西域大地,思念着远方的家人,提笔写下了风神潇洒、字迹优雅的家书。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封信没有送到他的家人手里,却被多年后的我们收到了。

年的阳春时节,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正式揭晓,榜上有名的十大遗迹中,就有这封家书的出土地——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烽火台中出土了多件各类遗物,既有武器、官方公文,还有将士们的日用品,乃至文化用品,可谓是应有尽有。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可以以这些文物为引子,走进年前唐代西域戍边将士的生活,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在盛唐时代,为了防御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四周环伺的强敌,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各个重镇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烽火台,作为警报敌情、维护治安的防御工事。

在当时唐朝的西域烽燧系统分为位于库车和库尔勒的龟兹-焉耆带,位于和田和喀什地区的于阗-疏勒带,还有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西州烽燧带。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位于龟兹-焉耆带,是安西四镇中焉耆镇的下属军事设施。下面,我们就根据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唐代文书,走进当时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吧。

紧张的戍边任务

▲烽燧中出土的唐代甲片

▲唐墓壁画中的唐军甲胄

按照军法,一个烽燧中要装备火钻、藁艾、狼粪、牛羊粪等易燃物。在武器上,要装备铠甲、旗鼓、火筒、滚木雷石、火箭等等。

一旦战士们发现有敌人逼近,根据估算的敌军规模,他们就会点燃数目不同的烽火,敌军越多点燃的烽火数量就越多;

由于白天和夜晚的能见度不同,所以他们一般是白日放烟,黑夜举火。

在晴朗少雨的西域天空中,只要烽烟被其他烽燧看见,他们就会点燃同样数量的烽火,那么敌情就像接力棒一样被传递出去了。

西域戈壁广阔,黄沙漫漫,这种以光和烟为手段的传信方式比驿马要快很多。

下面这片木简上写的是八月十六日临河烽和悭泉烽,证明了这座烽燧和其他烽燧之间有关联。

在每天的守望任务结束之后,将士们就要记录下当天的工作结果。比如下面这片木简,写的就是某个驻防单位附近无动静。

这份木简上写的是侦察到的敌情:一百五十骑。

除了守望烽火之外,将士们还要在烽火台中准备足够的干粮和武器,如果防区内出现了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或者人祸;比如商队遭受抢劫,将士们都要随时响应,立即出动。

下图是一张烽火台中出土的军令,大意是开元四年八月四日,焉耆镇下令防区内加强预警侦察工作。

丰富的日常生活

除了紧张的戍边生活外,将士们还有丰富的日常生活。遗址中出土了很多生活物品,比如经书和文学作品,暗示这些唐代将士能文能武,有丰富的文化世界。

下图是《韩朋赋》的残片,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韩朋和妻子坚贞不屈,不畏淫威的爱情故事。

虽然荒淫的君主不断地拆散韩朋和他的爱妻,但是二人死后先后转世成磐石、连理树和鸳鸯,至死也要成双成对,是唐代非常流行的民间故事。

下图中的《孝经》和《佛经》残片,则体现了儒家和佛教思想对将士们的影响。

除此之外,烽燧里还发现了一些和饮食相关的细节,比如丰富的动物骸骨。

这些骨骼出自黄羊、野猪、野兔、马、牛、羊、驴、狗、鸡、骆驼等,大部分是野生动物,除了骆驼和马可能是交通工具外,剩下的动物就是战士们的食物。

而且大多都是野生的,遗址中出土的一个兽夹,就是战士们平时打猎用的工具,对于戍边将士而言,狩猎既是紧张军营生活中得以放松的活动,也是获取肉食的好机会。

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粮食作物的标本,经过化验,这些谷物和水果果核标本分属于大麦、小麦、黍,以及桃、杏、核桃、沙枣和西梅。

这些遗物非常符合《旧唐书》和《大唐西域记》中,对焉耆地区盛产黍子、小麦、香枣、葡萄、梨与苹果的描述。

在一些葫芦的残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丁香酸的痕迹,结合文书中出现的“蒲桃酒”的字样,说明当时唐军将士会用葫芦装葡萄酒,历史上的焉耆国盛产葡萄,而且在焉耆附近的龟兹,就有非常悠久的葡萄酒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龟兹王宫和龟兹的富人家中储存着大量用酒缸封存的美酒,既然身在瓜果之乡和美酒之邦,那么唐军将士当然能品尝到本地的美酒了。

这样的历史细节,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盛唐诗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还有些文物非常有趣,很能折射士兵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这个和现代款式一模一样的唐代骰子,放在现在依旧能用。

这个骰子未必是博戏用的工具,在古代,骰子也有占卜的功能。

毕竟在生死未卜、前途未知的战场,士兵们既需要军令的约束、佛经的安慰,更需要一些简单易行的占卜活动缓解他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着爱恨情仇,有着各自勇敢和畏惧的普通人啊。

哪怕我们最终只是命运手中的骰子,哪个面朝上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能奋力地哭、笑或者勇敢地生活。

最能体现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也最能体现唐人情怀的,就是包括本文开头在内的一封封家书残片。

▲一封书信残片

书信的开头,大都是“冬景将终,春光将临”等礼仪性的开头,俊秀的笔迹,飘洒的文字不仅证明当时一部分烽燧士兵有不低的文化水平,而且颇有文学性,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盛唐诗歌中五光十色、缤纷绚烂的世界,然后将士们写下的,大都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伴侣的牵挂、对报国的渴望,还有死后的归属……

每张信纸背后,都是一个个沉甸甸的小人物故事。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心上的牵挂。

在没有即时通信手段的时代,将士们万里离乡,只能对着油灯,用笔墨抒发对家乡和父老亲人的无尽思念,然后等到春雪消融、道路畅通的时候,郑重地将书信交给驿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让他们一站一站地从边远大漠送回桑梓。

其他唐代西域残纸显示,当时唐朝军队中还有于阗、龟兹等国的战士,比如下图的这张“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出土于阿克苏的通古斯巴西城址。

“白苏毕梨”是典型的龟兹人姓名,这篇文书显示,当时保卫安西的唐军中也有本地民族战士的身影。

当年不同民族的战士曾在西域并肩作战,正是共同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丝路贸易的兴盛,遥远的长安才能获得真正的长安。

▲白苏毕梨领屯米状

因为公元年吐蕃人攻克了烽燧的所在地,烽燧被废弃,这些书信最终没有送达目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物被风沙掩埋,较重的沉到沙土下面,较轻的留在靠上的位置,掩盖它们的风沙也保护了它们。

最终,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保持着优雅的形态,经受住了风沙雨雪的考验,在今天重见天日,并获得了世人应有的瞩目,赢得了今人心灵上的共鸣。

哪怕海枯石烂,哪怕飞沙走石,不论古今,人性中总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闪闪发光。

当然,看完这篇推送的你,不论是身在新疆还是远在外地,不要忘了向你最关心的人,送去春日的美好问候,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