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双促双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里沃野披 [复制链接]

1#

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走进我市农村,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在这片沃土徐徐展开。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蓝图。市委、市政府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补齐“三农”

领域短板,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居民的“休闲地”。

做旺产业,挺起农业发展“脊梁”

在新城村戈壁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钢架大棚依次排开,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走进棚内,一株株瓜秧像绿色的长龙,尽情地吮吸着大地的营养,一个个圆滚滚的瓜躺在瓜蔓旁边,在瓜叶下若隐若现。今年4月,新城村在戈壁滩上建成了42座日光钢架大棚,利用戈壁特殊沙石土壤,自制基质,种植西瓜、南瓜、甜瓜等特色瓜果,发展戈壁农业。目前,各类瓜果逐渐进入成熟期,看着一个个滚圆碧绿的西瓜,种植户们喜上眉梢。

“一个棚有棵秧苗,一个秧上一个西瓜,一个西瓜至少5斤,一斤能卖1元钱,一茬西瓜至少也能收入元。一年能种两茬。”新城村村民徐俊成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个棚我们农户仅仅投资了元,剩下的都是村上投资的。”

新城村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振兴乡村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抓住产业兴农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充分释放农业农村活力,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野麻湾西瓜、长城村制种辣椒、黄草营村葵花制种、泥沟村胡萝卜……全市重点做大做强特优高效种植、特种蔬菜瓜果、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推动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戈壁农业亩,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生产基地6个。培育精细蔬菜、高效制种、经济林果、优良畜禽、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高效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4.32万亩。

我市大力开展粮食、蔬菜、瓜果等新优、高抗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年引进火龙果、樱桃等果蔬新品种21个,推广配套瓜菜高垄栽培节水防病等技术7项,引进优质种羊只,推广优良肉杂鸡3.8万只。示范推广瓜菜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草食畜生产关键技术等新技术32项,累计试验示范面积3亩、多头只。

我市还挖掘新城传统手工酿醋、文殊香粮油、峪泉锅盔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五小产业”品牌,从业农户达余家,产业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

生态宜居,擦亮乡村秀美底色

绿树绕村、道路宽敞、小院整洁、雅致的壁画自成风景……走进我市农村,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以生态宜居建设为目标的新农村,成了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我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紧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积极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创建”专项行动,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

走进新城镇泥沟村,白墙黛瓦整齐划一,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组道路宽敞平坦,昔日的老旧脏乱一去不复返。“以前渠道里、地埂上不是农药瓶就是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苍蝇虫子都聚在那里,味道难闻得很。”村民曹付军回忆说,“以前并不觉得有什么,脏就脏一点,哪里的农村不脏?可是现在再一看周围的环境,当年的日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了。”

这是一场全面消除“视觉贫困”的“风貌革命”。我市下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9”实施意见和配套方案,郊区办将三镇17个行政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实行“处级领导包镇、镇级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逐级包抓制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工作格局。

突出“清、拆”并举。紧盯庭院内外、房前屋后、屋上屋下,按照“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院落布局协调美”的“四美”要求,全面开展陈年垃圾、杂草杂物、秸秆草垛清理。紧盯“三边一部”和田园耕地,以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为抓手,开展公路沿线、乡村道路、村庄巷道垃圾清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制度,通过以旧换新,实现可视范围无存留,推进生态田园建设。全面落实各级河长责任,清理河道和乡村道路沿线排水沟渠。

突出“建、创”结合。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农村污水处理、饮用水提升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户改暖、改厕、改炕、改灶、改厨综合改造,全面助力“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田园”创建。开展村旁、路旁、宅旁、渠旁“四旁绿化”工作,实行清旧补绿、拆旧植绿、美化增绿,构建了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绿色生态。“望得见绿山、看得见净水、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村镇正蓬勃兴起。

文明浸润,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我市坚持“乡村振兴、文明先行”总思路,以文明浸润乡土,以文化滋养乡情,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刘晓凤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媳妇,从来没有和婆婆红过脸,更别说吵架了,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年7月19日,野麻湾村西瓜文化旅游节上,对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的表彰,让人们点赞不已。

这是孝善文化营造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我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将孝善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党建+孝善文化”新路径,组建21支以村为单位,以支部为依托,以村三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等为主体的“孝善志愿服务队”0余人,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孤寡、贫困、高龄、残疾等老人家中,开展政策解读、卫生清扫、事项代办、慰问关怀等志愿服务,传递了崇德孝善的良好风尚。注重典型引领,在挖掘、培育、重塑、传承孝善文化上出实招,将“孝善品牌”打造成有魅力的金名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孝善之星等评选活动,形成“村村有模范、镇镇有典型”的良好态势。定期开展“孝善大讲堂”活动,组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孝善之星”等开展“我的家庭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孝善文化、争做孝善模范的浓厚氛围和正确导向。

乡贤是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市通过引导资源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资金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把有威望的退休干部、有影响力的经商人士、有“手艺”的技术人才、有经验的返乡务工人员,以及“在土”和“离土”的真正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乐于乡村治理的人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搭建交流、议事、服务平台,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致富帮带、公益支持、发展协调方面的作用,厚植乡村振兴软实力。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出致富能人、返乡经商人员等各领域乡贤人,累计调解矛盾80余件,调解率达%。成立以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经商大户等50余人为主体的致富帮带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技术指导,提升村民致富本领。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以经商乡贤为主体,累计在乡村旅游、农家餐饮、农家旅馆、民宿等方面招商20余个项目。协助村级谋划田园旅游综合体、戈壁农业、农村电商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6个。

“攀比、讲排场换不来幸福,幸福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原嘉峪关村党总支书记陈彦兵,在其女儿的婚礼操办中主动缩小宴请范围,仅邀请其亲属参加,宴席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为镇村干部作出了表率。我市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孝善基金会作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设立居家养老“爱心午餐”服务点14个,建成“老人幸福苑”和“孝老饭庄”居家养老试点,全力打造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创新治理,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市紧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断点,积极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出台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办法和村“两委”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办法,建成农村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17个,选聘17名专职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按年度进行全覆盖培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健全充满活力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搭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村级事务“议事厅”,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村民自荐、邻里互荐、村两委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以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驻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或有智谋、善监督的本村村民为主体的议事队伍,协调解决本组大小事项,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严格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26条》,建立村级重大事项审批制度,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严格把关;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农田水利建设、村级财务管理等进行近距离、可视化监督,确保每一个环节、步骤不走样、不变形。

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部分疑难问题既邀请上级部门列席指导、出谋划策,又邀请群众代表借脑借智、汇聚民意,确保解决方案科学有效,截至目前,村级议事会共议事余件。

在充分保障村民议事会自主行使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的基础上,利用“律师进乡村”“巡回法庭进乡村”、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外援力量帮助村民议事会辨是非、明事理,消除分歧、化解矛盾。近年来,促进各类长期搁置、悬而未决的23个重大争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活富裕,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我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土地流转,转出了好日子。”河口村村民张建文将家中12亩地全部流转给丰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每年获取每亩地元的保底分红,他还在村里建起了农家旅馆,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益超过10万元。

这是我市农村“三变”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红利。我市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农户的土地、林地折股量化,入股到合作社中,再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保底分红,形成了“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土地+劳动力”“三变+戈壁农业”“三变+农户+合作社+闲置资源”模式,实现了土地流转挣租金、经营主体基地就业挣薪金、资金入股挣股金,真正让农户享受到“三变”改革的红利。

“果树开花时,就举办赏花节;果子成熟了,就举办采摘节。农业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农民不出村就能挣钱,不少村民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5月1日,在文殊镇石桥村举办的梨花节上,看着游客兴致勃勃地或赏景拍照,或购买农产品,或观看文艺节目,石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志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赏花拍照、骑行体验、秦腔展演、土特美食,石桥村梨花节吸引了大批市民从城市“逆行”至农村,体验田园乐趣。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周末经济”“节会经济”,已成功举办“梨花映雪、香遇石桥”梨花节、“沙枣花开河口香、扎根戈壁绽芬芳”沙枣花节等旅游节会,带动村民增收余万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少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火火。

“度假村有14个包厢、10个烧烤摊位,以经营土鸡、烤鹅、烤全羊等特色农家菜为主。‘五一’期间,每天接待游客多人,每天营业额0多元。”富田度假村负责人刘银宗介绍,“经营好的话,每年毛收入能达万元,最差也能收入30万元。”

黄草营村步行街和锅盔美食合作社、河口双泉农家山庄、安远沟富田度假村、泥沟村“泥沟人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横沟村的乡村旅游民俗示范街……我市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挖掘特色资源,将特色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错位发展,形成了“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有家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特色民宿,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38家。

4月25日上午,文殊镇联合嘉峪关圈子举办“嘉有好货桃桃有宝”网络直播,据了解,此次活动线上下单共计单,累计销售1斤,现场采摘约斤,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6.2万余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果蔬等农特产品的销量,一棵棵油桃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一手握锄头,一手握鼠标”成了我市农民的新形象。我市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深化同美天生鲜、美嘉优购、美菜网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拓宽草莓、食用菌、胡萝卜等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方式。据统计,疫情期间,累计实现线上收益60余万元,直播“带货”累计实现收益20余万元。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全面释放发展动能,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出无限活力。(记者赵明霞)

声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