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三届徐霞客诗歌散文奖颁奖典礼
在浙江台州天台
隆重举行
我市作协副主席翟雄的散文《泉沟》获散文奖佳作奖。这是我市作家首次获得徐霞客诗歌散文奖。
点赞点赞!
徐霞客诗歌散文奖评选活动,两年一届,每届评比、颁奖等活动固定在徐霞客的首游地、开篇地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浙江文化印记之一的天台山举行。第三届诗歌散文奖征文自年7月启动,今年2月底截止,共收到位作者的来稿余篇(首)。经国内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教授、编辑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审,分别评出诗歌奖、散文奖各30篇(首),其中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4名,三等奖各10名,佳作奖各15名,以及优秀组织工作奖若干名。
获奖链接:
第三届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天台揭晓,看看谁获奖了
作者简介
翟雄,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杂文家协会、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著有文学评论、诗歌、散文、小说、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书籍,多次获奖。长篇小说《下辈子做个男人》获搜狐原创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台前幕后》获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政府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一等奖;散文集《精神家园》获政府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长篇小说《女人》获金星文艺奖二等奖。
获奖作品欣赏
泉沟
翟雄
泉沟名副其实,既有泉,又有沟;泉、沟和谐相处,融为一体,遂成泉沟。其实,泉眼并不大,就一鸭蛋大小。流水从小沙砾中渗出。泉水清冽,就像婴儿的眼睛,通透明亮,泛着光泽,一眼就能看穿水底。
泉眼地势稍高,汩汩而出的水就在下游开阔地带形成了一个小小河床。河床中间泉水蜿蜒流动,两边是层叠的浮冰。还没有到隆冬季节,地温不是很低,浮冰并不结实,脚踩上去,有的地方可以撑住,有的地方却撑不住,脚掌就会陷入淤泥中。浮冰上附着雪,有薄有厚,可以看出前几天刚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浮冰跟周围的泥沙粘黏在一起,湿淋淋一大片。
几个孩子在泉眼前戏水。他们蹲着,卷起袖口,娇嫩的双手搓着,在水中翻来翻去,掬起水又看着水在指缝间滑落,侍弄着水中冰草。鞋子和袖口都被水打湿了。年轻的父母提防着孩子滑到溪中,不时抓一抓孩子的衣领和胳膊,但并没有阻止贪玩的孩子。不冷吗?在冬天怎么还敢戏水?我的心不由得紧缩起来。但看看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玩得不亦乐乎,脸蛋和双手并没有冻得通红,而是白皙、娇嫩亦然。孩子的母亲说,泉水一点不冷,甚至热乎乎的。我不解,试着将手伸进水中,果真温热,而且水滑滑的,细腻柔软,有一种触摸凝脂的感觉,没有一丝渗人的寒意。孩子的父亲说:“我是本地人,来这儿无数次了。泉眼一直出来的是温水,夏天水温更高,现在至少有十几度吧,洗澡都没有问题。水中富含各种矿物质,是一座天然的温泉。”很显然,这座小小的温泉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泉水本身。看到人们在自己的怀抱中嬉戏,泉水越发变得温柔细腻、善解人意,甚至咧开嘴欢笑起来。那一波一波的涟漪,不就是泉水欣喜丰富的表情吗?它们在迎接人类的到来,给寂寞的心灵平添了许多慰藉。那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滴落声,不就是泉水的欢笑声吗?泉水是正能量的,不断地把欢乐幸福传递给大人小孩。尤其是孩子们。看到泉水,他们仿佛被巨大的磁盘吸住了,驻足不前,挤眉弄眼,摆出贪玩的架势,忘记了作业和一切的不愉快,忘记了时间和环境。直至很久,才在大人的催促声中依依不舍地离开。离开的时候,还要三步一回头深情地凝望,那眼神告诉泉水,下次还要来,我还没有玩够。泉水也以层层的波纹表情,以富有节奏的滴答声跟孩子们告别。
顺着河床前行,遇到几处被抛弃的鱼塘遗址。遗址有不高的混凝土做的围栏,栏中的水只有半池,清澈见底。令人诧异的是水中的冰草和其他不知名的水草绿油油的,充满生机,跟夏秋季节植物的颜色、质地无二。欣喜之余,又产生疑惑:此时的北方水瘦山寒,池中植物怎会如此葱茏,博人眼球?围着遗址转悠,感觉唯独缺少鱼儿。遥想当年,塘中鱼群定会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周围鸟鸣啾啾,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油然而生。现在,水依旧,围栏尚存,只是不见鱼儿踪影。
泉沟位于金昌市金川区的北部,龙首山脚下,距离市区三十公里,最低海拔米,最高海拔米,落差较大。这里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向北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泉沟流域却是一块洼地,由于有水,便成为动植物的乐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撼。这里土质比较疏松,许多地方遭遇风雨侵蚀,山体破败,有许多巨大的坚硬岩石被大自然雕刻出各种奇异的形状,长久竦峙。有的像大象柔软的鼻子,鼻翼出溜着呼吸清新的空气,伸出去触摸天边的彩云;有的像狼牙,露出狰狞的面孔,让人望而生畏;有的像鹞子钩曲状的喙,刚硬、锋利,吓得鸟群们吱哇乱叫;有的像米开朗基罗的人物雕像,深眼窝、低颧骨、高鼻子、薄嘴唇,还有卷曲的毛发;有的像美丽的华盖,静等新娘梳妆打扮、披上嫁衣……只要你想象力足够丰富,这儿的物象绝对能满足你想象的空间。
你不得不承认大自然才是最高明的雕刻家,是自然天成的艺术大师。这位艺术家会根据环境、气候、色彩、美学的特点,表达出大自然对人类和世界的认识、理解,雕刻出人间最美的艺术品,绝对地气魄宏大,具有一种雄浑的英雄主义。人世间最伟大的雕刻家、艺术家的作品都无法媲美。
泉沟的山体呈红褐色,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特征。面积虽然不大,颜色深浅不一,但最红处不逊于张掖的丹霞地貌,红彤彤一片,在以灰白色为主基调的荒原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金昌有一种说法,说是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要艰难。这儿的艰难指的是缺水缺土。金昌市区的土地大多以沙砾为主,而种树需要黄土。树坑挖好了,就从很远的地方用车运来黄土,种树的费用成倍增加。泉沟这儿却有黄土。尽管面积不大,但土质松软肥沃,泉水一过,足够植物生长所需。这在茫茫戈壁实属难得一见。不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漫漫荒漠的包围中,如何形成这么一块黄土,没有被风沙砾石掩埋,反而成了树木花草生长的乐园,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令人惊叹。
其实,整个泉沟流域面积并不大,东西走向大约三四公里,南北走向一公里左右。因为有泉,这个流域植被繁茂,生长着沙枣树、白杨树、槐树,还有野枸杞、芨芨草、白刺、蓬草、冰草、骆驼草。跟市区以及城郊的沙枣树相比,这儿的沙枣树树冠高大、粗壮,野性十足,造型独特,根据风向和沙尘的走向,树冠毫无节制地向四处自然延伸,枝条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夏秋季节对抗着高温、干旱,冬春季节对抗着严寒和狂风。按照经验推测,此处最大的沙枣树树龄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用纳兰性德在《金山赋》中的诗句“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来形容泉沟的沙枣树一点也不为过。游客们来到此地,惊叹于沙枣树的高大、独特,都要抱着屈曲盘旋的虬枝,拍照留念。之后,俯下身,捡拾树下红白相间的沙枣。拭去表皮的灰尘,发现沙枣又大又亮又瓷实,市区或城郊又小又涩又灰暗的沙枣无法与此相比。丢一颗到嘴里,一嚼,满嘴生香。
泉沟,又被当地人称为“秘境”。远处山顶上巍然矗立的烽火台、残缺的龙王庙除了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泉沟悠久的历史。但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有了泉,才会有了牧场。而且当年由于水位低,水源充沛,泉水肯定要比现在大很多,水草丰茂,沼泽遍地。随行的朋友说,他爷爷小时候就在这儿放过骆驼,他爷爷的爷爷也在此地放过牧。
年7月,一面来自泉沟的植物叶痕落地金川区博物馆。这面高约3米,宽约2米,厚约50厘米的叶痕化石上有清晰的树叶印痕,是反映当时金川域内古气候、古生态的典型物证,距今约有0.5万年—2.6万年。它是由于当时泉沟地区植物树叶飘落沼泽地带,富含碳酸钙的泉水下泄覆盖后钙化形成的。这从科学的角度确证了泉沟遥远的历史。
令人欣喜的是,泉沟因为远离城乡没有遭受人类的侵扰,这片景色优美的原生态区域,才得以保留大自然馈赠的最原始自然的面貌,记录着金川大地自然环境的变迁。
“秘境”二字确实内涵丰富。凝望着眼前破败的龙王庙和高耸的烽火台,让人浮想联翩。龙王庙,是旧时汉族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就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有龙王庙,肯定有大量汉族人聚居。有烽火台,此处肯定是古战场。当年,匈奴人的弯刀是否跟霍去病大军的长枪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凶悍的蒙古军队是否跟汉军发生过激烈厮杀;杨满堂西征时,是否在此扎营,挥鞭打退了西夏军的偷袭;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西路军作战失利后,是否有零星的红军将士在此得到牧羊人的支助,补充饮水、食物等,都令人畅想不已。
顺着河沟向下游走去,两边嶙峋的怪石和山洞越来越多。由于常年被风蚀、沙化,自然形成的山洞空阔结实,但不深。洞里的石头层层叠加在一起,成了天然的榻榻米。山洞在向阳的一面居多,经常被阳光普照,即便是冬天,石洞、榻榻米也暖洋洋的。五六个游客正坐在榻榻米上大快朵颐。面前摆着几个一次性餐具,盛着卤猪肉、卤牛肉,还有凉拌三丝,切好的洋葱木耳和辣椒。中间放着一瓶白酒,几个人边吃边小酌,猜拳声、欢笑声在洞中回荡。看到我们过来,他们打着手势招呼我们一起畅饮。我们走过去只是礼貌性地跟他们打了招呼,感谢的同时,祝福他们玩得尽兴。因为我们急着要去欣赏冰柱。
往前再走几百米,就来到了冰柱前面。这是一块凹地,其实就是泉水的下游形成的一个水潭。再往前走,泉水就钻入地下,不见踪影。同行的朋友讲,此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落差大,泉水流经此地,在夏天自然形成了一条瀑布,四五丈高。旁边是一个石洞,瀑布就像门帘一样遮住了部分洞口。游客围着瀑布可以在石洞里窜来窜去,洞里清凉渗骨,是消暑纳凉的佳地。冬天,泉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形成了一个冰柱。
还没有看到冰柱,就听到鼎沸的人声,随即加快脚步。转过小弯,就看到绰绰的人影奔来跳去。终于看到巨大的冰柱了,白光光、明晃晃地矗立着,把崖顶和地面结结实实连接在一起,跟周围灰白色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耀人眼目,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大家顾不得疲劳、寒冷,顾不得坡陡、路滑,急匆匆赶过去。
几个人正围着冰柱拍照、拍视频呢。有的做环抱状,蓦然回首,嫣然一笑;有的做白鹤亮翅状,展翅欲飞;有的双臂交错在一起,脚尖在地下有节奏地踢踏……人人像孩子,面露喜色。
等拍照的人少了,我也赶紧跑过去。冰柱比远处看到的要大很多,呈圆柱体,十多米高,周身估计有三个成年男子伸出胳膊才能搂抱到一起。触摸了一下,柱体细腻光滑。也许还没有到隆冬季节,冻得并不瓷实,但不冰冷,也不粘手。拍了拍,柱体纹丝不动,就像拍在硕大的玉石柱上。在干旱少雨、茫茫戈壁深处,能看到如此透彻玲珑的冰柱,确实是个奇迹。朋友说,每年的十一月冰柱就开始形成,一直到来年的四五月,冰柱才慢慢融化,又成了瀑布。
来源:金昌广播电视台
编辑:焦多谦滕先亮
责编:何积玉
总编:王军
作者/来源:金昌发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