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琨灶膛变迁记代表作 [复制链接]

1#

总第期D版

灶膛里柴火“噼噼啪啪”地燃烧,妈妈穿梭在灶前案边,大锅台上饭菜香味弥漫,我不自觉地咽咽口水。我坐在灶前,一边加柴禾,一边盯着火苗,和妈妈唠家常。大铁锅渐渐发出“滋滋”的声响,水快开了。火苗在灶膛里窃窃私语。灶膛上方直立的烟囱,一缕青烟悠悠飘向天空,渐渐消散。灶膛里几根湿漉漉的柴棒,已经熄灭,冒着一股青烟,浓烈呛人,我一阵咳嗽,跑出厨房,是梦。我总梦见柴火熄灭,烟熏火燎的情景。这柴火,这青烟似乎要缠绕我一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巧妇也难在如何把生米煮成熟饭。因为童年生活的烙印,我重复的梦境几乎都是在和一捆柴、一把麦草斗争。

那时柴禾几乎与米面一样短缺。烧大锅台要有足够的柴禾,所以储备柴禾是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要忙碌的事。好在离村子两三公里外有一片沙枣林,成为村里人取之不竭的柴禾源泉。母亲常去那里捡拾干枯的树枝。沙枣木耐烧,火硬,锅易开,但捡拾不易。有时,一个上午捡上一捆,全靠人背着走三四公里的路才能到家。有时也拉着一个架子车,得整整一天才能捡拾一车。妈妈没有帮手,在架子车轴上拴一根绳子,套在右肩膀上助力。晚上脱了衣服才发现背过柴、被绳子勒过的肩胛红肿,夜里母亲用热水毛巾敷以缓解疼痛。

母亲捡来的树枝先在院门前堆放,到周末父亲有空时用斧头剁成尺把长的短木棍,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厨房附近。沙枣树枝上有一种刺,母亲的手总被扎伤。刺针有*,扎了就会红肿,疼得厉害。每次拉回柴禾几天后,母亲才说手疼。树针扎的伤口红肿,有些刺尖儿还留在肉里,母亲便用针一一挑出。我对捡柴禾好奇,求母亲带我去林子里玩耍。可是去过一回就不愿再去,因为无聊,有时还会遭树针扎。可对于母亲,这是关乎一家人吃饭的大事,再难也得干。有谁知道她心里藏着的那些隐疼呢。

先前家家都去捡拾摘取沙枣树上即将脱落的枯枝,后来有人贪心,索性把活的树枝弄断拉回家,晾干再烧。有些小树就此夭折,这引起林场护林员的警惕。护林员时不时出现,即使干了的树枝也不让捡拾。捡拾柴禾就更加困难,几乎就是和护林员捉迷藏,护林员一来就跑,等走了再摸进林子。

每逢阴雨天气,用土灶才是最难的时候。柴禾都被雨淋湿了,连点引火的柴草都难寻。柴禾受潮,麦草直冒黑烟,麦草燃着了,受潮的木棍又得反复地点燃,最后柴禾燃起来,我早已被熏得眼泪鼻子一把一把抹,满脸一块一块的黑灰,妈妈笑我还真是个烧火丫头。好不容易引燃了,却弄得满屋子烟,妈妈边咳嗽边抹着烟熏下的泪。若是连着下几天雨,可就愁坏了妈妈。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虽然已抱了些柴禾放在厨房的地上,可仍然潮潮的。

然而每到饭点,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丝丝缕缕冒出的青烟,是对还在田里忙碌的家人的召唤,是妻子对丈夫的情,是母亲对孩子的爱。那么我燃出的青烟是否牵动了游子浓烈的乡愁。

柴禾燃烧的青烟在村子上空还未飘散时,“沼气”这个新鲜的名词,随着国家致力于改变农村环境、节能减排*策的推广,走进我的家乡,走进农村。一时间,来了很多专业的沼气池建造技术员,住进村里指导农民修建沼气池。当沼气走进灶膛时,男人们感慨他们费工费力建造的沼气池给家里带来的方便;女人们在灶台边忙碌着,脸上洋溢的笑容道出了她们满意的喜悦。自此,村里的主妇们远离了烟熏火燎的煮饭生涯。日子越过越美满,生活一团和气。

然而,沼气若要利用得好,须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务弄。地里的麦草、牛羊的粪土等可利用的原料都要投放到沼气池里来产生沼气,这便又成了使用沼气的麻烦。当家家户户都开始使用沼气时,那些原本在农村不缺的麦草、粪土便变得珍贵,村里的人们又为寻找沼气原料奔波。由于原料短缺及后续使用不当,沼气池子便被渐渐荒废。沼气轰轰烈烈地来,又淡然退出了灶膛。

可灶膛永远不缺新的灶具,随着生活渐渐富裕,村里便有人家买来了液化气,既方便又环保。干完农活回来,只需架上锅,添上水,拧开气瓶,打开火,便可以悠哉地洗脸,换身干净的衣服,再开始准备做饭。有两个炉盘的就更好了,可以一边煮面,一边炒菜,在农忙的时候也是省了不少时间呢。家人们都乐于享受这炉灶带来的方便。

不久我家也添置了这个洋气的东西。刚填了液化气,一开始母亲不敢用,许是听过这东西会爆炸的缘故吧。先是由父亲操作,几天后母亲见这并无危险,才放心使用,现在已经用得很熟练。

再后来,妈妈熟练地使用电饭锅、电饭煲。用电锅蒸米饭时,再也不怕锅底会糊一层。每回吃米饭的时候,妈妈都要念叨几句:“现在的日子真好,啥好用就有啥。以前蒸米饭不是水多了黏稀,就是水少糊了,还得时时看锅、掌握灶膛里的火候。现在有电饭锅真省事,蒸出来的米饭还好吃。”不仅是妈妈,用上液化气,电饭锅的家庭无不感叹着日子的变化。

待我们各自成家后,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妈妈也到了城里生活。自此,就一直用液化气煮饭。再后来,家里添置了智能电磁炉,妈妈便根据饭菜的花样选择使用灶具。妈妈从不拒绝接受新事物,只要给生活带来方便,能节省时间,尽快让一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都愿意去尝试。新灶具,必然给妈妈带来新挑战。妈妈不识字,但为了一家人的饭菜,妈妈尽力学习电磁炉、高压锅的用法。

新的灶具,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也让我们的生活精致起来。厨房干干净净,地面和灶台上白色的瓷砖一尘不染。在这样宜人的厨房里做饭,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做饭不再是烟熏火燎,一台抽油烟机将油烟吸走,剩下的就是菜肴的香味。妈妈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细细琢磨煮汤做菜,不再是以前的大杂烩,每种蔬菜都做出了各自的味道。妈妈还从网络、电视上学到了新花样,吃饭不再只为填饱肚子,而是视觉与味觉的享受。

当我和弟弟带着孩子回家的时候,灶具都活跃起来,各类蔬菜等待着在妈妈的锅里翻腾跳跃,厨房里热热闹闹,整个房间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幸福就这样简单,一家人,在一起,一顿饭。

有时会听到人们说,还是土灶柴禾烧的饭香。所以后来为了满足城里人要吃柴禾烧的饭菜的愿望,小县城的街道上相继开了几家“大锅台”,大灶台上架一口锅,七八个人围着,热热闹闹地,着实红火了一阵。我们也陪着爸妈一起去感受大锅台的味道,这与我们而言是一顿佳肴,而妈妈只是一句话:“就是一锅大杂烩”。不久这些“姥姥大锅台”相继关门。我想这不过是人们怀念那土灶里闪烁的温馨罢了。有些东西,只适合回忆,再拥有时,已找不到当初的感觉。所以,还是让土灶柴禾烧的饭香留在记忆里。终究,生活的步伐要向前迈出,人们还是习惯了液化气、电锅等带来的方便及煮出来的饭菜的味道。

妈妈家的灶膛里,大锅台、液化气、电饭锅、电磁炉等灶具的演变,演绎着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演绎着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最近妈妈居住的小区要接入天然气,听家在张掖的弟弟说,天然气比液化气省钱,便捷。只要卡上充钱,一插就能使用。干净、卫生、方便、安全、价廉的天然气即将通入家家户户,也将让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这炉灶上的烟火,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热量不减,希望依旧。油盐酱醋调出妈妈的味道,幸福的滋味越来越浓。

作者简介

王锟,临泽二中教师,张掖市作协会员。

更安静的文学在这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