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敬乌兰布和治沙人 [复制链接]

1#

致敬!乌兰布和治沙人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徒步乌兰布和沙漠采访活动纪行(二)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在遭受乌兰布和沙漠危害最严重的磴口,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谚。

新中国成立前的40年间,沈家河大干渠因沙压改道7次;4万亩农田被流沙掩埋,另有5万余亩沙边地收成年年减少;圣田堂、南粮台、二十里柳子、金沙庙等14处村庄让沙尘吞没,多户人家背井离乡……不仅如此,乌兰布和沙漠每年还向*河输沙约万吨,使得*河河床年均抬高10厘米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河。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治沙战役打响!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如今的乌兰布和,已经披上了万亩绿装,一改过去沙进人退的局面!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乌兰布和治沙人。

沙漠里全国种粮大户

01.

治沙“愚公”

何文强

他,从年开始治沙,直到年已是80岁高龄,整整干了40年。

他,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植树造林,硬是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亩绿装。

他,被称为治沙“愚公”。

他的名字叫谢恭德。

年,谢恭德从甘肃民勤移居磴口县红盛义村,并担任村*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带领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但当地饱受沙尘侵害,地贫人穷,生活难以为继。要想生活改善,必须治沙。谢恭德带领乡亲,进沙窝开垦土地60多亩,还建起了防风固沙林,至年,粮食产量提高到多斤,村民们从此不再受饿。

年,乡*府决定把苦豆弯和牛眼睛圪卜一带(原坝楞乡新河村河西)约多亩荒漠土地承包给个人开发治理,种树种草。却无一人愿意。

为什么?听听“苦豆弯”和“牛眼睛圪卜”这两个地名,就知道有多么荒凉。

由于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风口上,这里每年都有上百吨泥沙刮入附近的东风渠中,受风沙侵害的草场、农田面积达数万亩。谁要承包这里,那他一定是个“傻子”。但偏偏有个“傻子”站了出来,主动请缨,他就是已到花甲之年的谢恭德。

那个时候,谢恭德的老伴儿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儿女们都大了,有的要成家,有的要上学,哪有时间和钱做这个事。

谢恭德铁了心,他认为,沙害不除,人们就无法生存,所以此事很有意义,不能不干。

就这样,谢恭德把家里全部积蓄投入进去,还“说服”3个儿子辞去工作,加入了治沙种树队伍。

谢恭德说,愚公能把两座山移走,我们也能把沙漠治好,如果我这一代实现不了,我还有儿子、孙子……也由此,谢恭德被人们称为治沙“愚公”。

治沙并非光凭勇气就能成功,它需要付诸行动,而其中的艰难让人难以想象。

树木成活要有水,有水就得开渠。当时没钱雇用重型机械,全靠谢恭德父子手挖肩扛,有段米的渠,他们不停息地足足挖了6天。

一次,渠里没了水,树苗快要死了,谢恭德父子又从2里以外的大渠挑水,上沙窝、下沙窝,头顶烈日,身压重担,也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

谢恭德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到治沙之中,没钱了,就到处借,欠款直到年才还清。

“为后代战风沙哪怕披星戴月,垦荒漠种草木何惧风餐露宿”,谢恭德自拟了一副对联,挂在位于沙窝深处所住的土房里,用以明志,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一直干下去。

多年辛苦,终见成果。年,亩荒漠种满了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梭梭、河柳等十多种植物。

沙漠治理好了,谢恭德特别选在“七一”这天,以一个老*员的身份,郑重地交还给了国家。

谢恭德的儿子曾写了一首名为《父亲,我真的不忍》的诗送给父亲:“父亲啊/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让这片不毛之地/长出满目辉煌……”

这首诗,也是我们对老人的赞美和怀念。

02.

沙丘之后,是一片绿洲

绿洲

今年39岁的何文强是磴口县防沙治沙局的一名治沙职工,他年纪不大,身形消瘦,头发已花白。他始终记得,几年前,他和同事背着20斤干粮,拿着工具,放线修治沙作业路,当时的情景是,两人爬过一座沙丘,眼前出现的是另一座沙丘,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

“我们治沙人,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和其他人没法比。”何文强解释。他干这一工作,已经14年了。

“如此辛苦,后悔吗?”“不!”何文强回答的很干脆,“因为这是我喜欢的事业。”

何文强爱种树。他家在磴口县补隆淖镇一个沙漠边缘的村子,村民们种植的华莱士幼苗每年都要被沙尘掩埋好几次,所以,他从小就跟着大人植树。对何文强而言,植树,具有很大意义,它能抵抗风沙,保护农作物,继而提高家里收成,过上好日子。

也因此,怀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何文强于年考入磴口县林业局,当了一名植树造林的治沙人。

工作不久,何文强和20多名职工到一片沙头造林,那里不仅有*沙,还有四五公分厚的盐碱,他们要费力地把盐碱挖开,才能种下树苗。

彼时大风呼啸,卷起碱尘,吹进嘴里,不一会儿,嘴唇就肿了起来。何文强这才明白,盐碱是有*的。即使如此,大家毫不退缩,连续干了20多天完成了任务。

此次遭遇,让何文强深刻体会到了治沙的不易,同时也激发了他努力干好工作的决心。

之后,何文强一心扑在治沙上,成家后依然如故。家人少不了抱怨,他每次都这样安慰:“再等等,等把沙漠改造好了,有的是时间陪你们。”

“比起老治沙人,其实我们的辛苦程度轻多了。”何文强说的是事实。现在,治沙作业油路修通了,人们告别了背、抬沉甸甸的林木进场的历史,全部用车拉运;“发明”了梭梭造林插苗机,每台机械一天可栽苗多亩,相当于以前四五十人的人工栽苗量。

何文强觉得,条件得到改善,新时期的年轻治沙人,更应该把工作干好,“请大家放心,治沙精神和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没有丢。”

年,巴彦淖尔市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这让何文强干劲更足了。

相信未来,乌兰布和沙漠的沙丘之后,是一片接着一片的绿洲。

03.

丰碑

植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回望历史,驻足当下,乌兰布和治沙人几十年战天斗地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他们中,有领导干部——

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被誉为“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第一人”,年上任伊始,便提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保护沙区草木,营造防沙林带;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河护岸林带”的倡议。

治沙过程中,杨力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率领县委一班人与全县各族人民一同,艰苦奋斗。每到治沙期间,他就住在沙窝里,与群众同劳同食。

为了治沙,杨力生在洗漱间贴了许多造林知识贴,取名“天天见面”。他还在办公室摆满了各种苗木的栽培箱,并在院内种了40多种树试验成活率及耐旱性。

年,杨力生与世长辞,根据他的遗愿,被安葬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他要用他的身躯,继续阻挡沙漠的侵蚀。

他们中,有农民治沙专家——

牛二旦,从年开始就一门心思在乌兰布和沙漠里植树造林。一次,为了抓住淌水季节灌沙,牛二旦带着十几个人日夜开挖渠道。年近六旬的他,开始是站着用铁锹挖,累了就跪着掏,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干脆坐着用手刨。就这样,一昼夜挖沙多方,灌沙30多亩。

20多年来,牛二旦成功地积累了“撵沙腾地,造林固沙”的经验,在多亩沙漠里,栽植了万株树,把昔日的明沙梁初步改造成为一个林茂果香、畜旺粮丰的生产基地。

年,牛二旦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被大会授予“治沙专家”的光荣称号。

年,这个治了一辈子沙的老人,因病去世。他的墓地建在一处沙丘上,人们给爱喝酒的他,陪葬了一箱好酒。

他们中,有林场职工——

磴口县防沙林场第一工作站站长孙林涛,负责南套子一带的治沙工作,为了保护树木幼苗,他一连半个月守在旁边,体重减了10余斤,两腮深陷,胡子拉碴,只有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闪现着坚定的目光。

孙林涛发明了“织地毯”治沙法,用青草和麦秸牢牢将沙丘固定,就像在*沙上织就一条绿色的毯子。

毯子越织越大,引得鸟儿争鸣、蝴蝶翩跹,沙海竟然蓄起了一泓清水,偶见天鹅停歇,曲项高歌。

他们中,更多的是普通群众——

青年妇女王德新一天造林7.5亩,群众编快板表扬她:“王德新,真能干,干劲儿赛过男子汉。从早到晚忘吃饭,一天造林七亩半。临黑又到杨三店,一直干到十点半。任务完成才吃饭,人人夸她是模范。”

河壕大队马路小队生产队长马俊兰,带领25名女社员露宿沙漠腹地,苦战5昼夜,造林多亩;三盛公镇的名男女青年,在冰水中坚持造林11天,完成了亩的造林任务……

沙害,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有志者加入到了治沙大*。

兵团战士、知识青年来了——

年组建的北京*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垦区安置了7个团,数以千计的现役*人、复原转业*人和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开进沙漠,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垦荒队伍。

多年后,已回到家乡的兵团知青提起那段人生和那片沙漠,仍充满慨叹:“(哈腾套海)你见证了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甜美单纯而含有几多苦涩;你见证了我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经历,虽然有太多磨难,有太多心酸,更有太多遗憾,但我依然念着你、想着你,愈久愈爱你。”

浙江治沙人来了——

70多岁的浙江人娄志平只因年于磴口感受过一次沙尘暴,从此便有了“把*沙治住”的愿望。

娄志平经过试验,设计出了在不同风力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悬袋网沙障”,其后便穿梭于包括乌兰布和沙漠在内的多个沙区,自费研究治沙之道。这些年来,他一心只为了一件事——治沙。

“大地妈妈”来了——

上海人易解放,只因儿子生前说过:“我大学毕业后要为沙漠种树,种一片森林。”所以,当儿子因车祸去世后,她和丈夫变卖财产,毅然投入所有积蓄,成立了名为“绿色生命”的公益性组织,开始在沙漠种树。这一举动,让易解放被人亲切地称为“大地妈妈”。

年,易解放与磴口县*府签订在乌兰布沙漠援建1万亩梭梭防沙林协定。从此,她每年都会带领一批人来此种树,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日本志愿者来了——

年,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多名沙漠绿化志愿者分8批来到乌兰布和沙漠、恩格贝沙漠义务植树,他们当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岁的学生……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0余年来,乌兰布和沙漠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沙尘肆虐到和风细雨,由*沙莽莽到林木葱葱,由人迹罕至到产业兴旺,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向乌兰布和治沙人,致敬!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巴彦淖尔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杰/文

鲍艳媚高晓龙杨晓*/图

闫巍/视频拍摄、剪辑

执行主编丨张雯 编 辑丨崔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