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美食中的哲学(下)
李学辉
沙米粉
沙米粉、面皮子、凉拌沙葱、油饼子卷糕,这是近年来凉州接待外地朋友的四种必点美食。有人称“四凉闺蜜”。妥当与否,也不必那么较真。许多小吃的名字,叫着叫着,就传响了。譬如说:三套车。吃起来容易,解释起来总得费一番周折。当年我写过一篇《三套车》的小说,也演绎过“三套车”的由来,有人信服,有人不信。这并不妨碍别人吃“三套车”的热情。
沙米粉吃过不少。在凉州,卖沙米粉的招牌上往往会打出“长城沙米粉”。
此长城非彼长城。这里的长城指的是凉州区的一乡镇。当然,此乡镇名的由来,也与当地有长城有关。
军旅作家、诗人杨献平到凉州时,喝酒大展拳术,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夜宿诗人谢荣胜家。第二天至沙漠公园,一气吃了两碗沙米凉粉,酸酸爽爽,大呼过瘾。献平先生原工作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河北人,后至《四川文学》就职,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赞誉河西,笔下盛赞凉州者多。他来凉州,总恍若行走在汉、唐,这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两碗沙米粉,能让诗人如此开怀,沙米粉,也不枉担此美名了。
沙米粉最豪放的一次送法,是有人开了一辆载重卡车,拉着两脸盆沙米粉,来到一小区门口。门卫不让进。那人便打发了车,端着两个脸盆,趔着腰,大摇大摆地进了小区。后问之,说欠了朋友的情,无法表达,朋友说想吃沙米粉,便买了,找了个顺路车,亲自送来。这是发生在20年前的事,不是桥段。后被传为笑谈,见面总要提及,那人憨笑道:大卡车送沙米粉,礼轻人意重。倒也感动了许多人。
沙米属于沙蓬植物,产于沙漠,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氨基酸等。过去住在沙漠边缘的人,一到冬闲,便去打沙米。打沙米不能有破坏性,否则会毁其根枝。打了籽,制作过程也繁杂。先在清水里泡,待沙米软后,拿干净麦秆,铺于案板上,将沙米籽倒之,揉搓至细,用细箩滤过,入锅烧开,改用文火煮一个半小时,再倒盆晾凉。
一种简单的吃食,若得美名,绝非那么轻而易举。还有做沙米卷的,加白面、清油、白糖等物,卷胡麻,成为卷馍。因费时费力很少有人做,也就轻易吃不到了。
当你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时,要学会给自己找些乐子。打粉米籽、做沙米粉,不是为了找乐子。卖沙米粉的乐,在于有人买吃沙米粉后说好,多回头客。吃沙米粉之乐,在于虽坐在桌边、摊前,却能神往沙漠之壮美。吃完一碗沙米粉,神清气爽。“不到长城非好汉”,吃一碗“长城沙米粉”,也不错。
凉州月饼
在厨房里看到的母亲很美。看川端康成的散文时,这句话跳了出来。女性姿体的张力,在厨房里确实很美。女性很难出现大厨、高厨,这是由身体等诸项原因造成的,但任何美食,差不多都与女性有关,或与女性脱不了关系。美食中的黄焖羊肉、爆炒牛肉等等看似硬菜,也不乏阳刚,但所有被人认同的美味,大多有阴柔的一面。
食物也有其阴阳性。或为中性。
凉州月饼有三大特征:大、鼓、酥。
大指的是个头,鼓指的是形体,酥指的是特性。
香是自身带有的。
大月饼得大笼屉蒸。月饼多大算大,没有特别的规定,有人说直径有1.2米的。多大的笼,蒸多大的月饼。说起来容易,蒸起来不易。大的层多、层厚,面得暄,火得匀。这就要通力协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火大,锅里的水易干。一旦笼蒸上锅,月饼不熟时不能轻易揭盖,以防漏气。一漏气前功便尽弃。火小,易塌火,月饼会夹生。大月饼用面多,发面、接面得环环相扣,稍一不慎,面会发酸。迄今还没听到有酸面月饼的说辞。月饼酸了,人吃起来无法下咽,即便喂鸡,鸡也会挑挑捡捡。
鼓,凉州俗称暄方。凉州人把长得胖且匀称的姑娘也称暄方的姑娘。月饼论层,厚者层多,薄者层少。大多分5层、7层、9层,但不能超过12层。一年有12个月,代表四季。这种说法有无道理,民俗学没有确切的答案。层数多,面暄,月饼便会鼓起来。若月饼太暄鼓起来顶翻了锅盖,是一件令家中老人忌讳的事。所以不遇特别的事,一般不会蒸12层的。那种蒸气和面鼓起来的劲,不小。
八月十五又称月饼节。一年的节日中,有三大节日必受人们重视,这也与吃有关。五月端午、八月十五、春节。一到八月十五,丰收已至。月令转移,创造了许多节日的风俗。望月、献月,就有许多讲究。望月前,还有“拉太阳”一说。过去月未望完,是不允许吃月饼的,据说偷吃了会歪嘴。蒸月饼一般在下午。月饼一出笼蒸,有年长者便端至堂屋。门窗用白纸糊了,等到月亮出来,撕掉白纸,将月饼移至院中的供桌上,年长者焚香、化表纸,并将桌上盛的一碗水泼向屋顶,而后倒扣碗,旁边的小孩还要唱月令歌:月亮月亮圆圆,月饼月饼胖胖,吃一口,想一口,吃得月亮发羞。东升升,西落落,月亮婆婆莫急,西瓜牙牙你吃……
天上月亮,地下月饼。
切开的月饼称墩,一墩一墩。
味道好不好,就在酥上说。好月饼入口即化,红曲、姜黄,是食色;清油、胡麻是点缀。闻之香,入口化,虽不是比赛,谁家的月饼好,早已口口相传。一到八月十五越发自信的女性,肯定是月饼蒸得好的。
月饼有没有前生今世,不知道。任何美食都有美的理由。当嫦娥的传说越来越式微时,那位伐桂的吴刚再也举不动斧子了。月饼也不再是八月十五的专属品,市场里一年四季都有卖月饼的。月饼也逐渐退化了社会性,而成为文化的专属符号。乙未八月十五前,我约请凉州画家们画月饼,将蒸好的月饼,不点红点,或六点、九点的六、九顺常规装饰,专让画家王世发画荷,图案一出,发至网上,惊艳一片,山东作家东紫以为瓷器。月亮与瓷器相媲美,可见凉州月饼的魅力。作为女作家的东紫,也用另类方式点赞了凉州月饼。
月饼还得有配盘。配盘,大多由巧妇所为。似乎十二生肖纷纷登场,最有意思的是俗称为“孙猴猴”的孙悟空,出笼画了皮袄,赶着一群“花花雀儿”,意为赶雀,保护庄稼。这些东西不像月饼,存放的时间长,它们成为女孩子们比评母亲手艺的玩赏之物,有的能存到来年。
还有专点鸟雀眼睛的一种植物,一般潜伏在胡麻地中。一到八月十五,采了,一揉,籽油黑发亮,作面鸟雀的眼睛倒也相宜。现在凉州很少种胡麻,这种东西再也见不到了。
蒸月饼的学问,其实也是人生的学问。月饼最底层的层要厚,这是基础。然后一层要比一层薄,蒸时好透气。层数达到了,还要裹皮。那种皮要裹住所有的层数。不管层数多厚,都要相互体贴,以求圆满。
能达到圆满的人生,付出的也会太多太多。一层一层往上走,每登攀一步,得有匹配的努力,要不然,就会既生又酸。既生又酸的人生,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啊!
高桩馒头
高桩馒头,有人称高庄馒头。有说高庄馒头是外来品的,亦有说高庄本是地名,还有说高庄馒头是一个姓高名庄的人首创的。
其实,在凉州,高庄馒头就是高桩馒头,是由其形状而命名的。凉州人把高的东西称为桩。譬如称粮食口袋为粮桩子。
高桩馒头在凉州已流传百年之久,或许时间更长。馒头亦如戏曲,流传久了,有了本土特色,往往在回溯源头时,人们倒认同、喜爱耳边萦绕的地方旋律了。
高桩馒头已经成为凉州一大特色。
我上高中时,借住在凉州西大街。如今的天马宾馆北侧,有几个大杂院,其中辛家以做高桩馒头驰名,俗称“辛馒头”。常听人说做高桩馒头的还有邸家,亦有高家。他们从来不直呼高桩馒头,打出的招牌常为辛家馒头、邸家馒头。往往一听吹风机响,又见热气冒天,就知道他们已在做馒头了。那时做馒头大多在下午,一到下班时节,人们便云涌而来,往往一句“高桩子”,就知道有人是专为买高桩馒头来排队的。有时队伍排老长,也成为一大景观。
任何食品,只要配享其名,就不愁卖了。
做出好的高桩馒头,一要面粉质佳,二要优选酵母,三要讲究“手气”。
凉州不凉米凉川。凉州之气候适宜小麦生长。祁连山之雪水,昼夜温差大,为冬、春小麦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亦为高桩馒头提供了优质的面粉资源。酵母,凉州俗称酵头子,是发面的首选。馒头做的好的人家,酵母一般是不卖别人的,一怕技术流失,二怕人家发不好面反赖其酵母不好。所以有“馒头子暄不暄,就看酵头子好不好”之说。
“手气”是凉州人评价女人做饭手艺的专用词。做面食、做菜好的女人,常常受人赞誉。同样的食材,放到不同女人的手中,做出的味道是不同的。这是经过实践验证而形成的民间真理。若同样的食材做出的饭菜味道差,凉州人就会说:好好的东西被做瞎了。
蒸高桩馒头耗费的时间长、力气多。
将面和好,还要一道一道接面。面揉光后,将面团搓成长条,再均匀地揪成面剂,反复揉转。面在手下,或成团,或舒展,待面性完全绽出后,揉捏成圆柱状,摆放齐整,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饧。饧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短易瓷,长会酸。在饧的过程中,加干面,还要揉搓。所以善做高桩馒头的很少得腰椎病。和面得动手、动腰、动臀,往往的情形是手腕动、腰转、屁股甩。多次揉搓的高桩馒头便有了层次,待馒头生剂圆胀时,便可上笼。
起笼后,上下笼屉蒸气扶跃,蒸气走净,取笼分晾,一笼一笼高桩馒头似阅兵的士兵般齐整排列。卖馒头的知道,此时的高桩馒头已完成了所有工序,剩下的就成吃了。
高桩馒头吃时,可一层一层撕吃。刚出笼的高桩馒头香软可口,若存放时间一长,看似冷硬,取开水泡了,即化成泥,仍旧韧绵可口。
此较适合于老人、婴儿。老人牙口不好,婴儿还未长牙时,吃高桩馒头,老人不硌牙,婴儿不怕噎。
曾有一凉州人,少小离乡,在京城居住。一日收到亲朋所寄的高桩馒头,竟嚎啕大哭,家人以为奇,问之,曰见到了亲人。孙子笑说爷爷糊涂了,不就几个馒头,至于嘛!做爷爷的嗔怒道:久居外地,馒头也是亲人啊。
所以高桩馒头又被客居外地的凉州人称为亲人馒头。一个馒头的生成过程是复杂的,但吃的人的心境不同,有人寻味,有人思乡,高桩馒头被赋予其崇高意义,蒸馒头的可能不会想这么高深。
油饼子卷糕
油饼子卷糕,原为凉州人过端午节时的标配食物。凉州人性格豪爽,在做美食时以大取胜。过去人们吃油饼子卷糕,先看一大一软:一看油饼子的大小,糕的多少;再看油饼子是否酥软,糕的成分是否单调。
凉州不产稻米。种糜子、谷子多。糜子、谷子色泽金黄,故而叫法相异。凡黄的叫黄米,但凉州人一般把糜子碾壳后的叫黄米。凡稻子碾成的叫白米。故而在米类中,又称北黄南白。过去吃米饭,黄的叫黄米稠饭,白的叫白米饭。黄米饭干吃,忌讳说吃黄米干饭。干饭是献饭,是在死人棺材头前献供的。白米饭洋气的叫法是大米饭。稻米的颗粒大,糜子、谷子的颗粒小。从大小上的叫法也有区别。
南米北面。那时大米到了凉州,就成为金贵的东西。
卷糕用的是糯米,富有黏性。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糯米和粳米的区别,统而称之为白米。只要有糕吃,对细节就不那么较真了。较真的是做糕的人。
端午节,是个隆重的节日。春节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清明祭祖,能过过馋瘾。但清明又称寒食节,一般拒绝大鱼大肉,沾祖先的光也不好沾。一至端午,看到父母到粮店买米、商店买枣等类东西,心花便随豆花一样开放。
凉州城里的人还要包粽子,多以外地人为主。苇叶在白疙瘩、柳湾湖有。现采麻烦,街上也有卖的。凉州本地人以蒸糕为主。家境好的,卷糕中用的东西就多,除枣,还有葡萄干、蕨麻、核桃仁等等。一般人家,就直接卷枣了。炸了油饼,卷了糕,最兴奋的还是家中的孩子,为吃,有时实在顾不了那么多的脸面,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代。
油饼子卷糕一吃,端午便热闹起来。
五月端午穿出来。过年的新衣服又会上身。五色花绳系手腕、脚腕,五色荷包挂于腰间,鲜鲜亮亮出门。防“五毒”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游玩时显摆。五月端午这天,要游百病。大云寺的钟鼓楼上,走海藏寺的桥洞下,雷台湖后的柳林里,远的至白疙瘩、柳湾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闻香寻沙枣,折柳编帽戴,那种爽心,是发自内心的。这与南方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的情形迥异。屈原自沉汨罗江时,凉州还属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长鞭飞舞,青草葳蕤,牛欢马叫,圆月弯刀,自是北地风光。“穿出来”的不仅是新衣服,还有吃饱肚子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有青年男女的爱意。姑娘们腰间的荷包便是明证。谁家姑娘的荷包被抢得多,谁家的姑娘肯定受看,提亲的人也多。凉州古城犹在时,这种盛景会在城墙上、街巷中持续三天。
可惜,这种盛景已不再,倒不是凉州姑娘矜持多了,而是生活发生了过多的变化。天天想吃糕,天天有糕吃。五月端午的许多习俗,便渐渐远离成人们的记忆了。
油饼子卷糕不再是人们五月端午独享的美食,它已走进了寻常的日子里。市场里有了专卖的人,只不过五月端午多做些罢了。做法已不再讲究以大为胜,亦有小巧玲珑的。吃法亦斯文起来,过去手托了油饼子卷糕,一下口,满口的香,满手的油。现在,用筷子夹了,慢慢品尝。日子就在不缓不忙吃油饼子卷糕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地向前推移。
什么油饼子卷什么糕,糕里搭配的东西也越发丰盛起来。油饼子和糕成为越发亲密的伙伴,合作得越出彩,日子的滋味就越甜蜜。一吃享美味,只要有心或留心,再寻常的食物也会吃出美好来。
肉夹馍
肉夹馍和肉夹饼的区别在于,肉都为卤肉,夹馍者肉为块,夹饼者肉为末。馍为馍,饼为饼。味道不说,外形一目了然。
肉夹馍其实应为馍夹肉。本末倒置,也有说法,馍贱肉贵,单以价格论,肉在前,馍在后,也有其道理。
凉州肉夹馍,夹肉的馒头是高桩馒头,肉是精选的卤肉。
相声演员苗阜、王声有段调侃肉夹馍的段子,很有意思。说肉夹馍有个很洋气的名字,称RJM,是汉堡包的前身,意为从中国传出去的食品,此能否成立,权当相声听。但凉州肉夹馍的有名,在于货真价实。
更重要的是实惠。一个肉夹馍,既填饱了肚子,又品赏了美味。且好带。用麻纸包了,吃时打开,亦方便。
卖肉夹馍者得刀工好。馍用刀剖,薄厚均匀;肉若纸薄,能入口即化。
若行旅,或外出劳作,尤其是团队劳作,买了肉夹馍,再来一暖瓶凉州茯茶,馍就茶,馍酥肉香茶甜,生津生力。
最忌讳的是馍中夹闷子。
闷子是凉州粉肠。作为卤肉的搭配物,卖者添斤两,买着调口味,若单吃,未尝不可。有些卖卤肉者哄骗伎俩高,也把闷子当肉卖。我上初中时,凉州文化广场里,卖卤肉的摊位多,间或有农民进城,想过一口卤肉瘾,便摸出一两毛钱,卖卤肉的往往切几片闷子充数,回村后炫耀,会被晓得内情的嘲笑。当时流传一句口头语:老乡进城,上了闷子的当了。
闷子充当了冤大头。哄一次可以,第二次,人家买卤肉,待肉称好了,才来一句:搭几片闷子。卖卤肉者知道人家是行家,便笑哈哈地切几片闷子。
买卖之间,学问亦深。
偌长的河西走廊,进入凉州,乃第一站。若赶至嘉峪关,在甘州不歇脚,最好带的美食便是肉夹馍。走时以人多少,夹几个肉夹馍。路上饿了,矿泉水就肉夹馍,肚子饱了,千里走廊的寂寞也就消解了不少。更免了出高速路口寻找饭店的麻烦。所以,惯走此路的人就传了口碑:千里河西走廊,有肉夹馍扛着呢!
扛的是肚子不饿,有精神。
交通的便捷,也得有相匹配的食物。
吃了肉夹馍,就有了精气神。关键的问题是:馒头必须是高桩馒头,肉必须是凉州正宗的卤肉。名实相副,才有意趣。
三套车
新世纪前后,一提凉州美食,除面皮子、凉面、油饼子卷糕,上北关市场吃三套车,到核桃园吃白水鸡,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久而久之,催生了一句美谈:不到北关市场吃三套车,不到核桃园吃白水鸡,不算来凉州。后来为了环保,取缔了核桃园的摊位,几百年的核桃树得到了保护,凉州人“卖荫凉”的举止就此结束。
上世纪末,“卖荫凉”成为夏秋凉州人休闲的一大特色。凡有荫凉地,就有卖茶处。茶摊林立,吸引了本地和周边人蜂涌前来,对生态构成了威胁。为保护特有的生态环境,凉州毅然决然取缔了不适宜开设茶摊的这种休闲方式,还绿于自然。绿城凉州,成为人们的向往。
一方水土养一方味。北关市场,成为凉州三套车的专营之地。大凡品尝三套车的外地朋友,吃三套车时总要问及三套车的来由。因为三套车易于让人想到前俄罗斯的民歌《三套车》。
前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又称《马车夫之歌》,由列昂尼德特瑞佛列夫作词,彼得格鲁波基作曲。俄罗斯因地广人稀,过去马车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有马车,就有马车夫。马车夫长期奔波,路途漫长而寂寞,便用歌声来打发时光。在旷野中,唱者放喉,听者唏嘘,曲调忧伤而苍凉,马的泪也会打湿前蹄。
前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与凉州美食“三套车”,风马牛不相及。
凉州美食三套车最早由谁命名,没有准确答案,叫的人多了,便成就了一道美食的名字。
三套车由茯茶、行面、卤肉组成,是一道美食套餐,也可以说是美食组合。三种美食组合各有分类,卖茯茶的,卖行面的,卖卤肉的,自由组合。摊位、铺面由卖茯茶者提供。食客一到铺面坐定,茯茶一上,卖卤肉的、卖行面的便会前来,问多少肉、几碗面,卤肉要吃头肉、肘子,还是要加一点卤下水,面要粗的、细的、大的、小的,一报,一杯茶还未喝完,卤肉装盘,行面上桌,齐活。其实,谁家的茶、谁家的肉、谁家的面,都心照不宣,早有卖茯茶的定了。如果点别人的,也不能生气,这是吃三套车的规矩,也是食客的权利。吃完,卖茯茶者统一结账,而后分交卖行面和卤肉的人。两清。很少有争吵,一派和谐、融洽之气。
放眼全国,这种和谐的美食组合,也不多见。
熬茯茶,得下功夫。据说已成品牌的茯茶,里面所加的东西有20种之多,焦枣、桂圆、葡萄干、果干、核桃仁、枸杞等等,味道醇而色泽正,喝时加点白糖,佳味便冲杯而出。
吃三套车,非得在北关市场吃,吃的是那种氛围。有不服输的,选择几窗明净的餐厅或沿街铺面开店,茯茶、行面、卤肉也由一家专有。红火可能也红火,总不如在北关市场吃那么令人惬意,原由还是三套车是三家的组合,而非一家专有。这是由三套车本身的潜规则所决定的。三种味道是三家的味道,三味互混,这才是三套车的本真。
有聪明的商家,偶尔有名家来吃三套车,走后便收了所坐的凳子。据说阿来老师所坐过的凳子,就被人收藏。阿来老师年在首届“凉州论坛”举办时被邀来凉州,中午到北关市场吃三套车,有读者抱了一大摞《尘埃落定》赶来请他签名。阿来老师神定气闲,不以环境所限,一一签了。那种专注,不逊于在任何书店。
年8月,阿来老师首次来凉州时,曾在我乡下的土院里歇息。吃晚饭时找不到人,打电话,他正提着相机,在田野里到处寻觅。寻找植物,这是他每走一处,必做的功课之一。回院后,他直接进了厨房,再三请他去院中的桌前就餐,就是不肯。他坐在厨房里的小凳上,端着碗吃饭,说:这才是人间烟火。令人感慨不已。那时,我母亲还在世,已无法在厨房里帮忙了。
年,北关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北关市场的环境大为改观。
三套车还有一种吃法,将卤肉放于行面碗里,用筷子搅拌几下,肉和行面融为一体,再与行面的卤汁混合,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文章配图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武威日报
猜你喜欢
■
■
■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