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甘肃日报》年7月4日01、02版(左右滑动查看)
在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
一幅红色的标语十分醒目: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年8月21日上午,在甘肃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进学校、访农户、问民生。看到搬迁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富民新村随处可见的党建宣传标语。孟捷
近一年来
富民新村党员干部
发挥“主心骨”作用和“头雁”效应
带领群众种菜养羊
为群众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共同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
富民新村共有
来自古浪县南部山区的移民户人
设党总支1个、小区党支部6个,党员名
面对搬迁下山的乡亲
如何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
是富民新村党总支思谋最多的事儿
古浪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北部沿沙区。
过去,居住在南部山区的贫困群众受限于自然条件,一年的农作物收成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搬迁到移民区以后,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养殖暖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富民新村日光温室
但是,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发现,村民依然沿袭着“农忙时节忙一忙、农闲时节在家待”的山区耕作习惯。这种生产习惯不改变,再好的农业设施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张延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张延堂积极动员党员带头,帮助村民学习新的种养技术,改变旧的生产习惯。年岁末,全村的蔬菜大棚全部种上了菜。
夏日,张延堂带着记者来到距离富民新村居住区不远的蔬菜大棚里。多座大棚绝大多数都在晒棚。头一茬的西红柿已获丰收,晒棚的目的是增加土壤肥力,今年8月份将定植辣椒、茄子等农作物。
资料图
张延堂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提振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干劲和斗志。
去年9月以来,富民新村推行“党组织+村干部+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党员带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改变山区耕作旧习惯,全村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如今的富民新村
宽敞明亮的住宅整齐划一
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住户
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小学、卫生室
保障着群众的生活所需
集中建设的种植区、养殖区日
益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
党群服务中心一心为民
6月19日
记者在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
前来咨询、办理各类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
服务中心实实在在成为
群众办事解惑的“百姓之家”
张敬岚说,咨询的群众一部分问政策,一部分找工作;办事的群众则主要办理城乡居民临时救助等业务。
在党群服务中心,记者遇到前来办理残疾人卫生改造项目手续的石希镜。
石希镜是原干城乡干城村的文书,这次是专门帮助村里几户残疾人来报送材料的。搬到富民新村前,想要报送材料或者咨询政策,得到乡政府跑好几个来回,很不方便。
“现在好了,所有的惠农政策,在就近的服务中心都能问个明白。”石希镜告诉记者,虽然不是给自己办事,但残疾人行动不便,自己很乐意帮忙跑腿。
资料图
富民新村年5月成立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乡村一体化办公。张敬岚是中心的工作人员,她回忆见到总书记的情景时依旧激动不已,她说:“当时,总书记问我们主要办什么业务,我一口气回答了很多:办理养老保险,提供务工信息,技能培训等事项申请,还有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咨询……长长地说了一大串,生怕漏了什么。”
张敬岚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岗位这么普通,总书记来看望我们、鼓励我们,这是我想不到的。”她表示,一定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让总书记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让群众过上舒心日子
产业飞速发展
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更要建设绿色家园
让群众过上舒心日子
群众的事无小事。
张军是原干城村二组的村民,本人单身,患有肝病,儿子14岁属智力残疾,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享受一类低保。
张军告诉记者,今年5月2日晚上,儿子突然肚子疼,正值深夜,自己医院。“这时,我突然想到村干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电话,没过几分钟干部就把车开到我家大门口,第一时医院治疗。”
种植户罗金山接过话说:“前不久我的大棚卷帘机起不来,找电工说有事来不了,种的菜再不通风就闷死了。我就联系村干部,没想到不到半小时村干部就来了,检查后说电机坏了,帮我联系了产业办,很快就换了一台电机。党员干部为大家跑前跑后服务,我们真心感谢他们。”
张延堂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后,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产业飞速发展外,精神文明水平也不断提高。他带着记者在各个村道走访,所到之处干净整洁。村民不但自觉把院落周边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房前屋后种草种花,美化环境。
今年4月到5月,村民义务出工在村庄西主路、羊场路栽植了榆叶梅、金枝槐、海棠等景观树木,在村庄东侧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油桃、新疆大沙枣等经济苗木,村庄美了,环境更好了。
从空中俯瞰,富民新村村庄四周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绿植包围。张延堂憧憬道,我们除了保质保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更要建设绿色家园,让群众过上舒心日子。
村民驾驶三轮车行驶在日光温室大棚间的道路上。
温暖在干群之间传递
走在富民新村,干净整洁的道路,连片的日光温室,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如此的生机勃勃,是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民心工程”带来的效应,也是因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一批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的有力带动。
起初,在山里种惯“懒汉庄稼”的村民,搬迁下山后,依然“农忙时节忙一忙、农闲时节在家待”,这种生产习惯显然不适应日光温室种植和暖棚养殖。于是,富民新村的党员干部带头种菜养羊,示范带领村民改变生产习惯。虽说旧的生产习惯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了“领头雁”的引领,群众从不情愿到自愿,从不会干到熟练,发展起了一个个新产业。走进日光温室种蔬菜,踏入暖棚养牛羊,联系技术人员培训村民,富民新村的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让村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
移民村里的村民来自不同的乡镇,有着多种诉求。为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党群服务中心打破条条框框,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周到服务——医院,找党员干部;温室卷帘机不能用了,找党员干部;邻里之间有了矛盾,找党员干部……温暖在干群之间传递,信任在交流交往中增强。
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富民新村正变得越来越美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峰)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原标题:《“头雁”引领飞小康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