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吕留良故乡的桥 [复制链接]

1#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49563.html

吕留良故乡的桥

图文/沈卫林

留良乡与晚村乡,这两个地名虽然已从区域上划去近20年,但仍是桐乡人心中清晰而亲切的记忆。而今的留良属崇福镇,晚村属洲泉镇,一东一西,一个是留吕良生活的地方,另一处则是他长眠的之地。印象之中,没有哪个地方,几近相邻的两个行*乡镇因一人而命名,唯独此处,正气浩然的精神不灭,畏天悯人的情怀犹在。

湘溪的水流向语溪,春去秋来,叶落花开,晚村先生的生平事迹随着时间的堆积和文人学者的研究,积累起了丰厚的文字,而区划分疆的来龙去脉在历代的县志里也早已讲得清清楚楚。此处便另辟蹊径,择崇德留良乡境内,重走一次先生当年走过的桥,在那草色年年青了又*的小径上,在那不再有船只往来的幽浜深塘边,在那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传说故事之中,丈量这片土地厚度、寻找精神的芳香。看似平流无石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纵然岁月朦胧,依然可以觅寻文化遗落的影踪。

上:漫道语溪溪不语

南沙渚塘,旧称语儿中泾,即现在说起崇福历史时普遍认同的那条语溪。水流西起崇福京杭大运河的南门桥运河故道,绕开了正宗非正宗的历史纠葛向东流去,横贯留良乡境内的南阳、华光、新桥、留良、御驾桥、湾里6个行*村。无数的人名、地名、桥名因它的繁华而生,又因它的衰败而去,历千年舟楫帆影,经四季芦花漫漫,当之无愧的母亲河模样。

旧的镇乡,几乎每一个中心集镇都靠着一条大河,南沙渚塘养育了留良乡,塘河两岸今还保留着水塔、绿色马赛克四层楼等标志性的建筑,手写字体的“留良桥”、“大庆桥”仍旧坚持述说着一个时期的繁华,更无奈地看着繁华远去。沿河有塘路,浜汊口有小石桥相连,类似于现在的河滨大道,小孩子们总是很好奇这条路有多长又通向哪里。河北岸人家的水泥白场紧靠着甚至挑出在河面上,门前爷爷手里种下的楝树和枣树微微地斜向河面,深秋时节将一树*色洒向水面,更多的阳光便可透过树隙照到沿河人家的大门上,几前年谁家结婚的大红喜字已微微退色。树下的鸡冠花随意而蓬勃地盛开,落下的籽又在明年的洗衣板缝隙里繁衍开来,栅栏里的葱、荞、韭、蒜随着季节的变幻被打理得精光滑溜。逢年过节,鞭炮声开始弥漫;晨曦微白,朗朗书声隐隐传来;晚霞泛红,小菜摊点开始活动。桥头、坡上、门口,不同时段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和物,打豆腐、刨甘蔗、卖甏罐,老百姓的生活和基层*府的职责在这条河的两岸散发开来,天然的水土便有了人与家的温度。

除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历史人物的添彩更加为人津津乐道,南阳布衣留下的励志故事,康王赵构四过南沙塘留下的神乎传说。人物大了,时间长了,传说多了,河也便沾染了文化的习气,即便是一处毫无特色的小地方也能讲出一个长长的故事来。这么一条原于江南重镇崇福输往东去的大河,或名传天下、或自命风雅、或富贾一方的各式人群沿河而居并轮番上演雅俗共赏的传奇是顺理成章的。沿流溪馆影欹斜,满座宾朋笑语哗。可见当时的南沙塘,各个阶层的人在此过着谈笑风生、来往相送的生活。文字的记录和充满精神信仰的传说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天然的水土便有了文化的底气。

“北阳佘家智义周,星石龙吟到万有。肇昌御驾店卫郭,留王黑到砖桥头。”和丁家桥港一样,曾经南沙渚塘上的桥也能串成一首像模像样的小诗,从字面看,从东到西的15座桥分别是:北阳桥、佘家桥、智义板桥、周家桥、星石桥、龙吟桥、万有桥、肇昌桥、御驾桥、御驾桥店桥、卫曹庙桥、郭家木桥、下马辇桥、黑板桥、砖桥。经证实,郭家木桥并不跨南沙渚塘,而在塘南1公里的地方,放到诗中可能只是取个韵而已。相传这是两幅桥联,刻在原来老肇昌桥之上,原文为:星石龙吟近万有,北阳佘家智义周。肇昌虞家御卫合,下马皇过黑板占。一比较才知道许多的原名已被讹传为更通俗更愿意被当地老百姓接受的名字了。不知吴越谁分地,生遍茱萸一色红,水流虽未变,津梁却经几十代人的反复拆建,原来的位置已无法考证了,但确实有这么一条河,河上又有着一座又一座连结起两岸文化、习俗、姻缘与日常生活的桥,这些历史之桥更深刻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驾一叶小舟,在时而芦花似雪、时而古树倒映的语溪中欸乃前行,穿过一座座古桥,行至小镇时靠岸喝一壶茶;或是骑一辆自行车,在略有起伏的贴河小道中,伴着树荫和野花徐徐前行,行到小镇时吃一碗面条,定是一件很幸福的。

南沙渚塘,无语千年的泽被,我们应当心存感恩,是它让我们和我们的先人的生活变得便捷、协调、诗意而又实在,是他默默传承教化后人的思想与正气。

下:走过沿塘第几桥

梦里江南是吟不尽的歌谣,水乡古镇有走不完的古桥。更何况这生养了晚村先生的语溪之畔,该有多少石桥记录着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呢。在今天的崇福,乡村之间还能看到的石桥有30余座,它们依旧散发着古朴的光芒,诉说着村庄的前世今生。依沙渚塘而行走的留良境内,尚有完整的古桥10座,看着他们优雅而落寞的身影,我们内心的乡土之情与眷恋之心定会油然而生吧……

01

遐想施家桥

跨北笕桥港,长约17米,宽约1米,三孔石平桥,位于南阳村,南北走向,两侧各有台阶6级,双纤钢结构。古桥周边的村庄已被全部征迁,只留其孤零零地站在河边,终于在年,这座桥也被整体搬迁,现暂放于南阳村委会内。此桥又名“书架桥”,因当地流传着一个吕留良为学生造桥的传说:

晚村先生在南阳庙教书之余,经常外出散步。南阳庙的门前,有一条向南延伸的小石板路,沿着这石板路往南半里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河上没有桥,村民来往全靠船渡,很不方便。因此,吕留良就想着要造一座桥,以方便村民。一天,吕留良外出散步,在路碰倒了一位正在剪桑叶的老农,他是三家村的俞如根大爷,吕留良将造桥之事跟他一说,大爷连声说好。大爷说:除穷苦人家之外,每户出两银了就差不多了。吕留良也要出两银子,却被俞人爷劝阻了,他说:你吕先生教书很清贫,哪有银子来造桥?你只要给我们设计图纸,再取一个桥名就可以了。这年的秋后,农闲了,人们就开始造桥,石材运来之后,石匠要吕留良出一张图纸。此时,留良正在上课,就随手拿了几本《论论》、《孟子》砖块样的书,搭了一座一竖三横的平梁桥。石匠一看,此桥结构简易,建造方便,经济实惠,马上点头同意。三个月后,一座新桥架在了南岸平家埭与北岸三家村之间的小河上。从此,两岸村民结束了过河摆渡的历史。通过这件事,村民们越来越敬重学富五车、为人谦虚又心地善良的吕先生了。冬去春来,一天,吕留良又在这条被油菜花遮盖着的乡村小路上漫步时,有村民问道:“吕先生,桥已造好这么久了,您你给它起个名字吧!”吕留良想了一下,想起了自己用书搭桥的事情,就说:“就叫它书架桥吧。”叫着叫着,就叫成了“施家桥”。

故事难辩真假,这座小桥却是真实的,人们愿意听到更多这样温暖的故事,它承载的是先贤和村民们善良的情怀,但桥的存在让我们能触摸到这种情怀。

02

俊秀青石桥

跨小心桥港,长约14米,宽约1米,三孔石平桥,位于南阳村,东西走向,两侧各有台阶2级,建于民国十六年(年),两纤钢结构。

桥东堍是现代人新建的南阳庙,当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香火,只是一处供老太太念佛聚会的*色小平房而已,高大的树木与茂盛的青藤与将整座桥紧紧地围绕,桥与水、与小庙,与野花随意开放的小路完美地融合,石桥在一片彩色的包裹中显得越发俊秀。拾级上桥,沿河漫步,迂回蜿转,有隐隐约约的机器声从慢慢扩张的镇区中传来,谁能想到在喧嚣的城镇边缘,还有这样一处天然的所在呢。

但愿城市的脚步能接纳这片原始的风景,用它缓慢的姿态来让人们紧张而快速的生活节奏得到一丝缓解。

03

素丽南阳庙桥

跨小心桥港,长约10米,宽约1米,单孔石平桥,位于南阳村,南北走向,无桥名桥刻,两侧各有台阶2级,单纤钢结构。此桥为极少见的单纤钢小型微拱桥,桥面为有檐的武康石,典型的明代造桥工艺。

或许,小心桥港在流经南阳庙时,沾染了晚村先生优雅的习气,东西绕向南,弯过一个优美的弧度后又绕向西而去。清溪一曲抱村流,乔木人家溪上头。庙桥与北侧的青石桥相距仅百米,一南一北,一株大楝树扎根其间,几户人家分布在四周,所有的景和物都浑然一体。站在桥南堍向北望,两桥座同时映入眼中,实为崇福古桥之佳品。

南阳桥的素静之中透露着一种大气的美丽,这种美丽在于开阔的景致、默默的伫立和千百年来的守望相互。

04

古朴天水桥

跨天水桥港,长约14米,宽约1米,三孔石平桥,位于留良村,东西走向,双纤钢结构。

此桥名甚为独特,初听以为不亚于长虹桥、永定桥之类,循着一户人家后门的田板路往桑林深处走,这座有着一个高大名字的小石桥出现在眼前,整座桥几乎被“埋”在野藤之中,年代石刻早已模糊不清,遐想中的高大唱腔瞬间被浓缩成了古朴的小调,或许,只有陪伴它的一身藤蔓才知道它前世今生的秘密了。

此处村庄亦命名为天水桥,口头相传,此处村民多为强姓,这一姓氏据传于雍州的天水郡,早些时候,村上建有天仁桥、天水桥两座石桥,只有天水桥存到了今天。以桥命名村庄方式在桐乡也最为常见,也是寻常百姓表达崇敬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了。

05

玲珑圣塘桥

跨毛粟树浜,长约8米,宽约1米,单孔石平桥,位于留良村,南北走向,两纤钢结构。

早些时候,此处一东一西相隔不远建有圣塘桥和长圣塘桥,现在长圣塘桥早已变成了水泥桥。而圣堂桥或许因为一座小寺保存到今天,这座桥北堍的两开间平房被称为西圣寺,这是见过的规模最小的寺庙了,比小说中的山神庙还要小,但却被附近的村民打扫得十分干净,寺檐下挂有风调雨顺的牌匾,从寺前的烛台看竟是香火旺盛。小寺与小桥相互倚靠,竞秀玲珑。两岸竹木在无人惊扰中青翠而茂盛,春天的流水中,成群的小蝌蚪在长满蕨类的河面上游过小桥,野趣横生,古味盎然。

对于村民来说,保佑风调雨顺的可能不是天皇大帝,而是一种不变的精神寄托,而这样的寄托正需要这样一处安静的所在。

06

俏丽青龙桥

跨庄安港,长约12米,宽约1.2米,单孔石平桥,位于留良村,东西走向,建于民国十六年(年),东西各有台阶1级,双纤钢加嵌心结构。

整座桥保存完整,是河东人到河西耕作的通道。最为奇特的是,一般的桥比路都要高出一些,走过桥总称为上桥,青龙桥则不同,桥面比两岸的道路和村庄要低出许多,油菜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小石桥是仿佛是开在村庄中最俏丽的一朵花。

青龙作桥名,在桐乡一带也并不奇怪,其中并没有什么神一样的传说,只是和龙潭、龙腰、龙王庙等一样,是一个由江南的水系、地形以及惯有的信奉构成常用名而已。而当年轻的人们不再知道这些时,家乡的小石桥仍是他们离别家乡多年后最深的记忆。

07

残缺后洋桥

跨后洋桥港,长约15米,宽约1米,三孔石平桥,位于华光村,东西走向,两纤钢结构。

寻找后洋桥的心情是沉重的,穿过一片杂木丛生的断壁残垣,绕了很长的路,古桥终于出现在一条被建筑垃圾堆没的水泥路尽头,东堍更是直接用一堵粗糙的砖墙砌断了通道,北侧的纤钢石已塌落在河中,整座桥冷落在即将消失的边缘。日暮乱飞鸦,萧条无人家,这是留良最破败的石桥了。

也可能是这里从未有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