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那些不谈钱的岁月 [复制链接]

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值得珍视的,总会沉淀下来,留下些许痕迹。

那些“不谈钱”的日子,人跟人之间离得很近。

(1)同心为公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心里不能只想着自己,不能沾染上铜臭味。

于是,我和我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认为谈钱是可耻的。我们的付出从来没有和钱挂过钩。没有人会将捡到的钱、物据为己有,我们还穷尽一己之力为集体创造价值。我们曾在周末到处搜集废铜烂铁和被人抛弃的牛、羊骨头,作为勤工俭学的物品交到学校,也曾响应学校的号召,不顾危险爬上高高的沙枣树,只因为学校老师说沙枣可以卖钱。

那时候,校长带着老师,把我们上交的东西卖出去,为我们换回来一摞摞的图书和奖品。

(2)助人为乐

那时候,一个居民点只有一个公用的水龙头,我们曾经一天帮附近住户抬水八趟,只为响应学校“助人为乐”的号召。把水送到住户家里后,对于年迈的阿婆和残疾的伯伯递过来的糖果,根本羞于伸出手去。

那时候,母亲在农场,被分配去看守果园。我们自己都很自觉,从来不会动手采摘。但是场站里管事的长辈们会摘了给我们解渴。果园没有栅栏围挡,也没有狗,路过的人渴了,站在园外巴巴地看着,场站里边就会有人摘些果子递给他吃,不曾收取一分钱。

(3)邻里相帮

那时候,舅舅有修理缝纫机的手艺,谁家缝纫机坏了,招呼一声,舅舅给人修好就走。

那时候,过年炸油饼、果子,每家都要做许多,够一个正月待客用的。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就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东家帮西家。大人和面擀面炸油饼,小孩子围一圈做出许多花样的果子。邻里之间,守望相助,那个亲热哟!

那些日子,我们“不谈钱”。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年前别人请父亲帮忙写对联时,父亲总是自己提前买好红纸,将纸裁剪好后写了对联送给人家。

(4)扶危济困

那时偶有耍猴人牵着猴子路过,站在院门口,看我们端着汤面片吃得正香,便呆呆立着,盯着我们的饭碗,喉结一动一动的。此时父亲就会端出两碗面去,让人吃饱。耍猴人放下碗,抹抹嘴,吆喝着猴子给我们敬个礼,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记得我们全家住在学校的那段日子,我还曾在母亲的指派下,将才烙好的一大块饼送给门口的叫花子。

那些“不谈钱”的日子,人们注重的只是一个“情”字。做什么都是率性自然,真诚质朴。人们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习惯,并将此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行动中。

那时候直到上大学,我们都是不谈钱的,同学们周末丰富一下业余生活,都争着抢着付钱;或者吃腻了食堂,在外“撮一顿”改善伙食,也都争着请客。不是因为谁经济条件好,而是大家都把钱看得很淡,把情看得很重。互相之间大大方方,一点儿也不计较。哪怕这边将钱花出去,下半个月只吃馒头就咸菜。也毫无怨言。

那些“不谈钱”的岁月,单纯而又美丽。

这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

时过境迁,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返回故乡,信步走到母亲当年值守的果园旁时,看到果园周围被铁丝拉起的栅栏围得严严实实,里边传出声声狗叫。

我知道,那些简单的、可爱的、淳朴的东西早已远去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