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午休丨八步沙走笔潇湘晨报 [复制链接]

1#

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却让我专程去了一趟八步沙,值得庆幸,因为八步沙以前对我而言只是个概念或过客,只是听到或路过看到,却未曾停留过。

六月初,大西北古浪的天气,阴天了就会冻人,说这里是夏天最好的避暑山庄一点也不错。可是天气挡不住季节,树荫浓稠的能阻拦过路的客,一阵风过,一地厚厚的墨绿。小麦出穗了,一地油油的的青翠;被我们称作西麦的玉米出土了,五六寸高,在银光发亮的地膜上行行列列地整齐排列着,接受阳光,享受雨露……沿途,夏日的万物活力四射,激情奔放,令人应接不暇。

八步沙六老汉纪念馆

八步沙"六老汉"纪念馆在省道边,纪念馆在大门正对的高台上,坐南向北,站在院子里需抬头仰望,让参观者的敬畏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拾阶而上,悬挂在廊坊中的一块块牌匾五彩流光,"治沙造林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时代楷模"……

门内一米见方处是古铜色浮雕影壁,入门空间显得局促狭窄,浮雕凸显的是六老汉治沙时促狭艰苦的生活。浮雕的色泽就如同六老汉被风吹日晒的皮肤:沙漠无际旷日持久,多少汗水在滚烫的沙粒上滋滋作响,化为乌有!面朝黄沙,背负烈日,两面都受酷热的炙烤,他们的额头挂着汗珠吗?还是已经无汗可流。手握一束草,弓腰向下,古铜色的肌肤熠熠闪光,嘴唇上干裂的血口周边血迹斑斑,手上的老茧沾满黑色的污垢,黄草洒落沙滩,横七竖八,碎屑浮于沙面……

左转是六人出工途中的蜡像,面带笑容,充满希望,满怀信心,提耙抱草,阔步向前,谁也不愿掉队、拖后腿,脚下是黄沙,最前方一人挥手向前,豪情万丈。

在一个用木桩草绳围出的角落里,两边壁画上黄沙、黄草、几株绿树,场景栩栩如生,宛如实景:三块石头一口锅,木柴在锅底呼呼燃烧,锅内煮着玉米、南瓜、洋芋蛋,两人分坐两边,神态专注目光期待,仿佛能听到辛劳者饥肠辘辘的声响。他们身后是地窝堡,一口水缸,几块木板,老茶缸旧暖瓶,破瓦罐,水缸上水渍流痕清晰……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生活场景啊?还有很多,看着心情沉重又欣慰,联系到炎炎烈日之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四十年如一日,为了锁住"黄龙",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土办法,到创新应用机械"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再到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经历了多少艰难的日日夜夜,才有现在八步沙绿障叠翠,一片盎然生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很值得我们敬重和赞叹的!

进门左侧的一个窄道里,贴窗靠墙摆放着带盖的旧木桶、旧实木地桌、斗、老手电筒等一应生活用品,我正在思索呢,同行人说:"这是背水用的!"他指的是水桶。我恍然大悟,漫漫黄沙,脚踩上去深陷入内,鞋口进沙,走一步退半步,水怎么运来?我仿佛又看到了治沙人在无垠的黄沙上艰难跋涉的伟岸身影。

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与纪念馆隔省道相望,一道天桥正在施工修建。这座由甘肃文旅集团倾心打造的集党员教育基地、休闲观光胜地、沙漠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布局上有点传统屋舍建筑中常见的"明三暗五"的味道,这是我从内到外走了一整圈后才明白的:站在建筑正前方省道边,你看到的是内设展览厅的高大圆形观景台、实践创新基地主体和斜插在这两座建筑间连接这两座建筑的三层游廊展厅,主体建筑后面连接主体建筑的有宽敞明亮的餐厅和外面宽大的停车场,这两处建筑,不穿过实践创新基地主体建筑或绕到后面去是看不到的,整座建筑现代感、艺术气、沙漠色融为一体。我还纳闷,为啥要这样斜着连接呢?阅读宣传册,封面上那个艺术化的草书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建筑的布局:高起的三点水是观景台,三点水和"少"间的连笔是游廊展厅,"少"即为实践创新基地主体,这满含艺术的字和这建筑的布局几乎完全一样,加上内外一抹的沙漠色,真是颇具匠心巧夺天工。

眼窝子沙

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南四五公里处。大家被红柳、木麻黄、骆驼刺、沙蒿、花棒等沙生植物独特的魅力和沙漠风光吸引了。胡杨、沙拐枣、梭梭,黄的、粉的、红的、紫的花,一串串一穗穗,没有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壮丽密集,却有花篮一样的独立个性——沙漠的植物都长得不密集、不拥挤,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的,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个头不高,枝叶发灰,但是每一棵植物的花都很密集。看那猫头刺,一棵就是大大的一簇,粉红的花团呈圆球状,像一个大粉红球放地上一样,紧紧贴着地面。还有那沙拐枣,远看一点一点的黄色碎花吊在长长的花柄上,一副羞答答的样子。沙梁的背阴处,一连片的"刺扎扎"枝壮叶肥,虽也个头不高,却翠绿浓郁,一点也没有沙生植物"营养不良"色泽发灰的表现,粉红艳丽的花蕊在带刺的球状花萼上撮成一束,不多不长,但色彩耀眼……

名为眼窝子沙,却不在凹陷处,恰恰相反,却是一个制高点,比周边任何地方都地势高。站上面不能一览众山小,却能尽收周边的空旷开阔:四周沙漠无边,植被连天,那些枯死的植物植株在岁月的淘洗下慢慢变黑、变黄,渐至发白,被风吹过,堆成一丛一簇的,在沙面上留下一块块黑色的印记,也留下一份份滋养沙地的沃土;绿色的植物带着各色鲜花、果实在旧枝枯干间招摇,沙漠像刚刚结束一场惨烈战斗的战场,倒下的是英烈,站着是英雄,让你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感慨活着的不易;几公里外的观景台清晰可见,公路如线。眼前有相对高大的白榆、沙枣树,也有中等的樟子松、红柳、金叶榆,还有稻草已发黑的草方格——几十年,几个人、几代人的努力在这里集约化地呈现了。沙枣树上新花和旧果同枝,摘一颗丢入口内,涩中带着酸甜,口水顿满唇齿,游目骋怀,眼前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沙漠了,我兴奋地拍了两张柠条的照片,那红的黄的荚果不疏不密地挂在枝上,曾记否,那黄花淡淡的模样?

作者冯尚财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