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临泽两家三代人的忠诚守护与精神传承西部
TUhjnbcbe - 2025/8/7 18:03:00

“我志愿加入,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连日来,在临泽县新华镇三道柳沟战斗遗址烈士公墓前,前来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大党员,举起右手,紧握拳头,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烈士纪念碑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铮铮忠骨,光照祁连,不朽功勋,铸就丰碑。84年前,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余名将士长眠于此。在这片鲜血浸染的红色大地上,红西路军将士的英勇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他们留下的拴马桩、红军井、汪家墩碉堡等遗址被精心地保护了下来,他们的故事被口口相传。

80年的忠诚守护,几代人的无私坚守,是一份承诺,是一份守候,也是红西路军的精神传承,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

一个拴马桩,四代人的忠诚坚守

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清扫卫生,已成为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张国增老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眼中,拴马桩和这些矗立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红西路军战士。

今年76岁的张国增,是守护拴马桩的张家第三代人,也是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近期,随着前来接受革命教育的党员干部逐渐增多,他自告奋勇,用张家三代人的默默坚守讲述84年前红西路军在新华镇的那段烽火连天的悲壮岁月。

年2月28日凌晨,红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当天早上,几位衣衫褴褛的军人敲开了西柳沟住户赵金莲家的院门。来人自称是红军,要借用几间房屋。这天起,赵金莲家的院子被设为三十军的指挥部,时任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同志住进了其中的一间房屋。时值冬末春至,村边小河干枯,百姓饮水主要靠赵金莲家门口的一口水井。但由于水井水量少,水位较低,吃水很困难。红军来到后,组织人力对水井进行了清淤清洁,与百姓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

赵金莲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的战马就拴在这里。接下来的11天中,红西路军将士顶着严寒,在子弹缺乏、供给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歼敌数千。短短数日,红西路军指战员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部队离开后,他们用过的水井被百姓称为“红军井”,沙枣树被叫做“拴马桩”。

张国增回忆道,新成立后,家里几次修建房屋,但“红军井”“拴马桩”被一家人奉为圣物,完好地保存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拴马桩曾几次被人险些砍掉当柴烧,他的奶奶、叔叔多次冲到树下对人说:“谁要砍这棵树,就先砍了我。”他们一次次的抗争捍卫,让拴马桩得以留存至今。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拴马桩,他们索性将拴马桩砌进了院墙,自此以后,拴马桩被张家人一代代的传了下来,他们传的不仅是简单的拴马桩,而是对红色阵地和精神家园的默默坚守,对红西路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赵金莲夫妇去世后,他们的二儿子张保民继承了守护“红军井”“拴马桩”的任务。后来,他们的孙子张国增接过了守护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而他这一守就是40年。40年来,多个日日夜夜,防火、清扫、维修,张国增视这里如生命般重要。除了平常的维护,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张国增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前来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宣讲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

在这里,李先念的拴马桩在张家人的保护下还是当年模样,块无名烈士纪念碑静静的矗立在这里,阵亡烈士英灵得以安息,现在这里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80多年的忠诚守护,一个“拴马桩”,四代人忠诚坚守,是一份承诺,也是红西路军精神的传承,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红西路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这里我义不容辞,也很自豪。我要把拴马桩保存好、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西路军精神,并一代代的传下去。”张国增毅然决然地说。

一座战斗遗址,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84年的守护与传承,是一种承诺,一种坚守,更是对红西路军魂的敬畏。在临泽,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位于县城东南的倪家营镇是红西路军三战倪家营子的所在地。红西路军二战倪家营时,汪永茂的爷爷汪海龙带着父亲汪世金找到了部队首长,表示将自家世代居住的堡子腾出来,让红军做防御工事。

汪家的这座堡子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高9米,墙基厚2米。墩子周围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墙外又是2米多宽、1米多深的壕沟。堡子位于倪家营中上部,周围地势平坦,是一处绝佳的制高点。此后的战斗中,驻守于此的30军88师团3营指导员周纯麟带着9连的多名战士进驻这个阵地,与敌人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歼敌余人,而9连只有9人活了下来。

也是在那一段时间,父亲汪世金与红西路军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父亲16岁,常跟着爷爷汪海龙为红西路军筹备粮草,在这期间,父亲和一位四川籍小战士因为年龄差不多成为了关系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给土墩里的红西路军战士送水送饭,大家都叫他“小四川”。一天,大家都在土墩里吃饭的时候,“小四川”便主动到墩外放哨,突然一声枪响,“小四川”倒在了血泊中,父亲汪世金则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小四川”的死让父亲很伤心。四十多年后,汪永茂在土墩附近挖地时,挖出了一具骨骸,是一个头骨,头骨上有个弹孔,父亲激动地说,“小四川”牺牲以后,就埋在了这个地方。

部队离开后,汪家墩的百姓们将牺牲的西路军将士悄悄掩埋,爷爷汪海龙将堡子维修一番,又搬回了这里。后来,汪海龙家在堡子旁边修建了一院房屋,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堡子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汪海龙去世后,汪世金接替父亲,肩负起守护堡子的责任。年,汪世金临终前立下了两项遗嘱:一是要求儿女们继续看护好堡子;二是将他葬在堡子旁边。汪世金去世后,他的儿子汪永茂继承了遗愿。

84年来,红西路军将士的英勇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泽人。近年来,临泽县加快“西路军魂传承地”建设步伐,对汪家墩碉堡遗址、缪家屯庄等红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并恢复修建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兵工厂、模拟碉堡、红军烈士纪念广场、知青馆等红色景观景点,将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和建设示范教育基地相结合,让参观者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教育。重温那段曲折复杂、英勇悲壮的革命历史,铭记缅怀血洒河西走廊的红军烈士。

临泽作为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之一,红西路军将士“忠诚理想、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到底、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已经深耕于这片红色的土地。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如今,临泽县广大党员干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现场讲堂、实地体悟、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从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赓续血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来源:张掖日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泽两家三代人的忠诚守护与精神传承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