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启事
乡愁地理版
省文研会版
(点击上面蓝字可见详情)
枣酒万果红杯“乡愁里的河北”散文大赛
参赛作品展示
石家庄篇
觅不见的故乡回不去的老家
文/姚良建
“从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我的家乡就是冀中平原上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县——河北省栾城县(今已为石家庄市栾城区)。说起家乡,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动情。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漂泊的*,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无论身居何地,无论走到多远,心中牵念的永远是自己的家乡。
我的老家在石家庄市栾城的一个村庄上,现在想来,一生中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不足二十年,但在那里度过了我天真烂漫的童年与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随后便参*、转业、直至工作在繁华的城市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乡村的风土人情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无法割舍的乡愁,都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村里按居住户划分为十六个生产小队,朴实憨诚的乡亲们只知道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可谓民风淳朴、乡情深厚,大家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乐融融。记得,每年一开春,架在李老汉家门口老槐树上那个大铁钟便在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当、当、当”地准时响起来,那是生产队通知社员上工的集结号。看吧,男男女女、仨仨俩俩的人们从各自家里匆匆忙忙地奔出来,有的拿着锄、有的背着筐、有的提着锹,似溪流般汇聚到大铁钟下,只等待队长排活儿。来的早的,便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家常理短地唠起了嗑。“二贵,你们几个去装车拉土;“花玲嫂,你们几个妇女到南头地里去锄草;“川子,你们几个……”排了活儿的说笑着干活儿去了。时间不长,大家也陆陆续续地拿着各自使用的家伙儿走向了地里。只一袋烟的功夫,热闹的街上又安静了下来。人勤春早。这不,刚过完正月,地里就开工了,谁都舍不得耽误,谁都指望着多挣些工分,盼着年底能够分红呢!
一到歇晌时,妇女们地头就地一坐,麻利地从布兜里掏出鞋底子来赶紧纳上几针,或两个坐到一起边聊天边帮着缠缠线蛋儿。男人们有的不惜力气竟然摔跤打闹起来,有的坐在田埂上,兴致勃勃地卷起一个“大喇叭”,美滋滋地用手指夹着,独自吧嗒吧嗒地抽起来……直到队长过来催促:“快,开干了啊,不然,下不了晌了!”大伙儿这才懒洋洋、余悠未尽地散开,各自干自个的活儿去。
乡村的寒冬夜晚,沉寂而遥远。每每吃罢晚饭,我家十多平米的小屋里却温暖如春、热闹非凡。左邻右舍的大伯、叔婶们常常来我家串门,他(她)们炕沿边或木凳上自个儿盘腿一坐,便开始说笑聊天。这时候母亲会在烧旺的炉火上,焖一大锅香甜甜的红薯来招待这些淳朴憨厚的乡亲们,他们谁也不见外,你一块、我一块,个个吃得津津有味、香甜无比,就连早已钻进被窝的我们也时常被那阵阵的薯香熏侵的难以入睡,总是肚饱眼不饱地来上一两块才肯罢休。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乡亲们虽然生活都不富裕,但都非常热情。谁家修房盖屋,从打坯拉砖到划线垒墙、上梁铺檩、棚顶抹灰……街坊邻居、男女老少都会力所能及地来主动义务帮忙撺掇,从不讲报酬。不像现在都是花钱雇人,即便有个相好不赖的帮忙干点活儿,虽不要工钱,需好吃好喝地招待,还欠人家个人情,算起来鼻子比脸都大。
记得,当时村里给我家新放了宅基地,挑好地基后需要打夯。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赶来了,四个壮劳力一组抬起足有三、四百斤重的石头夯,轮流换班地打起来,那可是在冬天飘着鹅毛大雪的黑夜里,空旷的宅基地上,用根竹竿挑起一个电灯泡,十几号人跟着村里上点岁数的喊号人抑扬顿挫地喊唱着,他们使劲抬起石夯来又稳稳地砸下去,时不时听到一声声“东边挪挪呀,咿呀么咿吆嗨哟,或者“西边狠狠地砸哟,咿呀么咿吆嗨哟……”,抬夯者随着“嗨嗨哟来!——”高亢地迎合声,硬是一点点地把五件房屋的地基给夯实打好。大冬天的,大家抬夯抬得汗流浃背、干得热火朝天!
一进腊月,村子里就早早支起大锅,准备杀猪,也有人张罗着寻大绳、找木料开始栽秋千,为正月里休闲玩耍做好充分的准备。记得,放学回家,书包一扔便跑出去看杀猪,要水泡,吹起来当球踢或用一根纳底子绳栓起来遛着满街跑。最有趣的是将猪蹄壳放上点从杀猪那捡来的猪油当灯点,一到上夜校,男生们几乎都拿着这样的猪蹄壳灯,学习放一边,主要比比看谁的灯最亮,点的时间最长。往往看着灯捻处因猪油有水刺啦刺啦地可劲儿地响,闻着那一股特有的烧焦味,我们开心极了!
腊月里结婚的也不少。一来过了事就过年,新人新年更觉新鲜;二来呢,最主要的是十冬腊月剩下的肉啊、菜啊正好过年可接着用,省去一些开销。那时候结婚过事都是两天,亲戚朋友会送各式各样的帐子(被面),有绸缎的,有其它料子的。只要在村里打老远看到谁家房上一块挨一块挂满红帐子,就知道谁家今天娶媳妇,往往看帐子的多少来评判这家的人缘好赖。结婚过事主要是坐席,过去不像现在只一个电话,订多少桌、上什么菜、要何标准,饭店里均可大包全揽。
那时候,村里只要有人结婚,一般都是请厨师到家里来炒菜,本家一户的年轻人负责端盘子、上茶倒水、端菜端饭,主家还需找村里能喝酒的来陪娘家人。看吧,院里桌子一字排开,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开始吃大餐,酒桌上猜拳行令、敬烟劝酒、高谈阔论、大声说笑,好不热闹!到了晚上,还有闹媳妇的传统习惯。把新郎新娘“捉”到一块,审犯人般逗新媳妇,想着法让新媳妇出点“丑”,那才叫个乐!闹着闹着,不知谁家的嘎小子偷偷把辣椒扔进了火炉里,这下可糟了,呛得一屋子人可劲地咳嗽流泪,此时,新媳妇在婆家人的保护下乘机溜掉,等发现已为时晚矣,只好各自悻悻而归……
过了年,乡村的正月里更是精彩纷呈、热闹非凡。敲大鼓、踩秋千、耍狮子、扭秧歌,还有唱戏的,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有卖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像赶集一样热闹。
那些年村里还时兴请媳妇,村里只要认识的,一道街上住的,当年娶了新媳妇的人家,由婆婆或小姑子、大姑姐带领着今天上东家明儿去西家坐席吃请,美其名曰“请媳妇”。就这也需提前预约好哪一天请人家的新媳妇,往往都排的满满的。别人请了咱,到时候咱记得回请人家。一般都是摆一桌菜,配上红葡萄酒,最后上蒸碗。只见新媳妇们做到一起,这是李家老大的媳妇,那是王家老二的媳妇……彼此点头示意却显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大吃二喝,也就是礼尚往来动动筷子,摆摆样子,看看面子,一顿饭最多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结束。这样你请我、我请你,大家互相请,不仅增加了乡亲们之间的感情,而且使大家彼此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与了解。一是都是新人,街坊邻居的互相认识认识,再则也展示一下某一家的生活水平,看看招待的有何与众不同,也好显摆显摆人家一年来的丰收成果,分享一下各自由衷的快乐与喜悦……
因我家男孩子多,娘年年在正月里请媳妇,生怕到时候没人请咱让人笑话!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大年初五早上请媳妇,娘早早把酒菜备好,把蒸碗放到锅里,让我点灶烧火慢慢蒸着碗,她匆匆去挨家挨户地一个个请媳妇。娘还让俺换上新衣新鞋,说别穿的不像样,一会儿人家来了不好看。可俺不小心,不知啥时候从灶堂里蹦出的柴火星,把二哥从部队上捎给俺的过年穿的新胶鞋烫了个*豆大小的洞,等俺发现后,可心疼的不得了,肠子都悔青了!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恍惚间,自己已度过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不觉到了知天命之年。屈指数来,离开家乡已三十余载,虽然,这些年来也隔三差五地回到过故乡,回去过老家,但沧海桑田早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那熟悉的村庄,一望无际的田野,坑洼的土路,可敬可亲的面孔……早已不复存在;那古朴的院落,门前的老槐树、那跟在身后摇着尾巴的大*狗……再也觅不到它们的踪影。
如今,在祖祖辈辈耕耘生息的土地上,看不到一望无际种植的庄稼,看不到绿油油的禾苗,满地圆溜溜的大西瓜;看不到起伏翻滚的金色麦浪和躬身弯腰忙于割麦的人们;再也听不到欢快的锣鼓,乡亲们劳动的号子与那久违的亲切乡音;听不到乡村里熟悉的鸡欢鸭叫、听不到娘寻儿回家吃饭的声声呼唤;闻不到野花的清香和田野土地那清新的味道……故乡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工厂、商店和高楼大厦;老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漂亮的二层小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辆辆你来我往的家庭轿车和一个个穿着光鲜的村里人……这一切的一切,让我迷失了家的方向,觅不到回家的路。我不知一次地扪心自问,也不止一次地在思乡的梦里:我的故乡在哪里?我的老家在何方?这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日新月异地大变化,成了我日思夜想、*牵梦萦、牵肠挂肚、欲罢不能的乡思、乡情与乡愁!
小时候,故乡是一只小小的风筝,我在这头,梦想在那头。长大后,故乡是一封长长的书信,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后来啊,故乡是一座层层的牢笼,我在外头,思想在里头。而现在,故乡是一本厚厚的记忆,我在这头,童年在那头……
作者简介
姚良建,男,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自幼喜欢文学,其涉猎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各门类,业余笔耕不辍,勤奋创作,时有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站,始终以一颗青春激昂的心去感悟人生、抒写生活、歌颂真善美,尚顺其自然,愿岁月静好,更喜欢诗和远方……
协办单位简介
河北万果红酒业有限公司座落于“千年古县”行唐县。千百年来,当地人以山泉水及大红枣为原料,酿造成特色烧酒“枣木杠”闻名遐迩,此技艺已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果红酒业在传承酿造古法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把甲醇降至国家标准限量以下,氰化物、重金属含量为零,此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万果红系列枣酒是“枣木杠”原浆酒,不勾兑任何香精,饮后具有头不疼、口不干、不体燥、不伤胃、醒酒快等特点。
关联阅读
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作品展示
(点击下面蓝字,可见具体作品内容)
石家庄篇01正定古碑略记02封龙纪实03榆树04醉美枣木杠05万果红,乡愁的味道06酒香飘千年07藁城三记08梨乡两篇09打房子10想起炊烟起11马踏苏家庄与三苏故里12正定中山路13枣香飘处是故乡14古槐青春15翠岭野趣*金寨16花竹流水塞北江南17羲皇圣里人祖庙18记忆中的庙会19平山风物20五马山还是五龙山21印象赵州22大爱大沙河23走进凤凰城24卖了被子,去看坠子25正定与丝绸之路26那夜,我睡在龙母的梦里27品尝故乡的春天27赵州桥,你老得真年轻28盘石沟29天桂山上说道观30秦皇古道怀古31市庄两三记32游滹沱河33情深不愿醒34十年寻思觅味道35最后一块胶泥36木刀沟河畔坷垃仗37万果红枣酒38横山湖散记39清丽海棠俏丁香40故乡风物白描41记忆中的九九庙42苍德的由来43又见滹沱河44但爱*金寨45记忆三章46我的乡土情怀47酒说中山48串门儿49肥纍国50母亲的两件嫁妆51那些有灶火的年52家乡的茶面粥53浅冬,忆儿时的冬天54槐花树槐花情55麦收的事儿56传说中的茅草地57银波荡漾唱新歌58耿村故事59仙台山的美60乡愁61古道问“道”62于家石头村63放风筝
雄安篇01大美白洋淀02白洋淀桥变随想03走进大王看新区03华北明珠“白洋淀”04白洋淀赏荷有感05淀边风情06秋到水乡满眼金
邯郸篇01千年天桥02滏水流虹03又见炊烟04从峰峰煤到峰峰美05白鹤亮翅06随我游大名07石鼓山春行08毛冢高峰9邯郸这轮明亮的乡愁0你从唐朝月光下走来11广府城记12文武之乡,乃成乃安13流淌在心底的河14绵延千年的老街根脉15西石门的花16龙潭风雨17飘落在西河沟的记忆18墙里开花墙外香19野菊20妈妈的豆面汤21悠悠邯郸道22饺子宴23仰望故乡24响堂石窟25范成大走过燕赵地26扁担颤颤的岁月27老宅的那棵桃树28敕勒歌29字灯30牲口棚31京娘湖情歌32渐行渐远的赶会33毛张馆子34老家大铁桥35清风古寨安子岭36记忆里的“谢泥娃”37芝麻开花38大美王金庄39沙洺炒面散记40渐行渐远的繁华41太行深处藏大岩42龙泉桥43我们都是原乡的孩子44清明烟雨浥轻尘
邢台篇01方等看大鼓02游沙河市王硇村03太行明珠04太行奇峡:一本流水账05红色东野庄06故乡味道07威县,从平原冲出的黑马08且享美食舞青衣畅游碧潭赏古塔09情系天河山10回乡偶记11岐山湖畅想12卢油坊码头秋荷妍13美哉小石河14棉花之美15前南峪感怀16沙河的冶铁文明17难忘农家四件宝18邢台乡愁两章19喝上长江水20白云山游记21和合二仙22我的家乡23又到槐花飘香时24悠悠南和“瓦砾岗”25酸菜26黑豆27温和王硇村28乱弹29围着火炉吃西瓜30王硇:美丽的太行川寨31暮春时节槐花香32炊烟白,炊烟青33人生处处是风景34正月十六烤杂病35年味儿36午后37悠悠的煎饼盒38远去的"哞儿"声39说书人也有春天40将*卸甲处大美栾卸村41*岔随想42穿越千年的仓上庙会
辛集篇01美丽乡村朵朵花开02老家的香椿树03对滏阳河的眷恋04惬意的生活
衡水篇01味道02走近衡水园03至少还有一颗大柳树04大道低回衡水湖05熊猫走了06那年,那月,那人07冀中明珠:衡水老白干08衡水湖,正版乡愁律动的春潮09神奇村庄要庄10开在心头的红荆花11晒麦场上的小人影12买房
沧州篇01走进青县红木小镇02你听,乡歌嘹亮03天涯风雪林教头04飞翔的“铁驴”05沧海之畔是家乡06刁公楼,崴蕤千年的村庄07望乡08北方习俗两篇09槐花烀饼10富硒玫瑰香11母亲河三换新装12香涛故里香涛园13家乡的枣树林14大运河畔司马庄15红枣故乡16至美善人桥17聚馆散章18我的第三故乡19千童随感20蒿坡消失的古迹21马致远和铁佛寺22舌尖上的变化23传统小吃味道醇24秋深又见石榴红25我们村的砖厂26小城南皮大人文27我眼中的常庄子28家乡的麻子菜29家乡的农田30我爱家乡的小河31又见秫秸花32泥房
保定篇01难忘家园02故乡夏日03村边的那条小河04何事吟馀忽惆怅05关汉卿墓追思06家乡的拒马源07大美涿州:锦灰堆08书院莲池09乡愁爬上老槐树10细雨润故园11肥猪肉12古槐13家乡的古长城14枣林秋景醉游人15这道文化景观好亮眼16姑爷宴17除夕瞭年画儿18故乡抒怀19天生桥观瀑20坐石席21糊窗棂22门前的碾子23欲闻轿鼓动地声24白石山日落25我家门前那条古河道26易水怀古27涞源意象28驴火的滋味29北国风光30看,麦子熟了31荆轲塔32隘地红旗见紫荆33我家大潴泷34有井的日子
廊坊篇01槐花香里忆流年02西王祥03村路的咏叹04记忆三章05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情06小城的肺07小河悠悠寄乡愁08廊坊风物四章09春满牤牛河10香河荷花11记忆,有点甜12童年中秋满月华13那条泥泞的小路14送话15我家的枣树
张家口篇01舌尖上的宣化02问候家乡03寻访雪绒花的故乡04青山*05蔚州写生06悠悠皮草情07一路联吟诗意浓08故乡山药粉的味道09梦里水乡康巴诺尔10长梁山上看花急11东方人类的故乡12顺风顺水上苏庄13葫芦河从故乡流过14*牵梦绕大境门15草原天路随笔16古地杏花红17草原丝绸路上的村庄18欲比西子19老街20乡愁21金河寺的传说22永远安宁的村寨23北国楼兰”开阳堡24秋天,来看金界壕25大美崇礼26永远的冰山梁27风过野狐岭28消失的古寺古村29小五台山拾零30家乡的蘑菇圈31美哉壮哉张家口32一个有故事的小村庄33我爱柳川河,我爱万柳园34洋河春色35家乡的山药蛋蛋36美丽的康保我的家37乡愁是一棵树38赐儿山今昔行39记忆碎片里的大爷爷
唐山篇01漫步在家乡的板栗林02滦河散记03回望河滩04孟家泉,听我歌唱05品读玉泉山06爱你,我的玉皇庙07走近乐亭“三枝花”08在叠翠的秋光里09最美家乡榆木岭10卧龙往事11乡村的脚步12凤凰城三记13散说老酒“徐九经”14浭酒15寻梦白羊关16唐山大地震往事17醋熘饹馇18那年,那戏19庄稼地名字20老街旧事21豆酱飘香22迁安小吃三宗宝23我的小村,我的母亲24那座城,那些人,那些事25旧巷·老屋26那棵枣树,那片枣林27走进汉儿庄28你从沧海桑田中走来29寡奶和她的三间土坯房30一个村庄30年的变迁
秦皇岛篇01秦皇岛,美的抒情02秦皇岛上访秦皇03三月里的城郭04点将台,你为何还矗立在这里05青龙水豆腐06“石来运转”大冰塘07关城幻古08北戴河散记09那些藏在碣石山里的情愫10慢骚的渔村海岸11山呼海啸第一关12小岛风情13夜居山海关14北戴河看海15烟雨北戴河16山青水秀*宝峪17吃全羊18四季莲花湖19开滦路的记忆20不是故乡似故乡21一砖一石总关情22青龙河与玄鸟生商传说
承德篇01在老家采蘑菇02塞罕坝日出03山里的珍珠04雾灵山上望长城05追梦塞罕坝06瀑河岸边的紫塞明珠07双塔山·滦河水08石门豆腐09家乡的古戏楼10圣洁敖包山11兴隆三章12飞龙戏雪金山岭13塞罕坝14渐行渐远的村庄15神奇双塔山16家乡有个地名“白公雨”17塞外“非洲大草原”18隆冬水墨19金山岭长城20兴隆,我*牵梦绕的家园21康熙御题的“云谷灵泉”22家乡的大枣23告别炊烟时代24四进青松岭25心中的“诗*”26我的名片是故乡27一树欢笑28父亲的稻田29安营寨秋韵30我生在一个小山村31家乡的饽饽32故乡的板栗33秋陌情深思满天34大豆腐35土豆情思
(参赛作品展示持续增加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