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辫子老师“创意写作36计”
第二计:苦练“一想五觉”
文/郭学萍
看到滚圆的雨珠落入茫茫湖面,我马上想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
飞机刚落到鄂尔多斯国际机场,我马上想到马兰花草原那片深情的紫色。
这便是联想,也就是第二计中“一想”。
“五觉”又是什么呢?
就是“眼、耳、鼻、舌、身”五个身体器官对外界的感知,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是我们跟世界紧密联系的最直接的通道。
举个例子,比如“过年回家吃年夜饭”,看看“五觉”怎么用:
感官细节表
听到
看到
闻到
尝到
摸到
我听见老妈热情地喊道:“私家水煮鱼来啦!”
端上来一盆水煮鱼,金*色的油汤,白花花的的鱼肉翻滚着,还飘着许多红色的小尖椒和花椒粒。
闻到一股鲜香的麻辣味,我忍不住多吸了两口。
放到嘴里,鱼肉滑嫩无比、入口就化,伴随着浓烈的麻辣味,好爽。
我抓起一个热乎乎的猪蹄,手指被烫了一下,我赶紧放下了。
再举个例子,在生日Party上,我们能获得哪些感官细节?
感官细节表
听到
看到
闻到
尝到
摸到
1.生日歌
2.欢笑声
3.拍手声
4.孩子们兴奋的尖叫声
……
1.五颜六色的气球
2.亮闪闪的生日帽
3.包装精美的蛋糕
4.兴高采烈的孩子
5.生日蜡烛上跳动的火苗
……
1.蛋糕香甜的气息
2.披萨饼的香味
3.蜡烛燃烧的味道
4.妈妈身上的香水味
……
1.巧克力生日蛋糕
2.披萨饼
3.糖果
4.果汁汽水
……
1.毛绒玩具
2.冰冰饮料瓶
……
在写作之前,尝试着让孩子们列一个这样的表格,再对里面列举的素材进行筛选,把对主题有意义的细节重点写。这样,一篇色、香、味、声感、动感,“五觉”俱全的文章就很容易出来了。
下面给大家看两个例文,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哪个片段更动人?
到了公园,我就看到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连绵起伏的青山,清澈见底的小溪。草地上长满了许多红花,一只只蝴蝶正在空中翩翩起舞。树上有一只布谷鸟,它一个劲儿地叫着布谷、布谷……好像在催促着人们赶紧播种。我对妈妈说:“这儿真美呀!”
爸爸从*给我带回三种树叶。
无花果叶很大,爸爸摘下一片小的放在本子里,挤满了整个一页纸。无花果的叶子很怪,有五个分叉,但不像枫叶,它的叶尖较圆,胖乎乎的。
沙枣的叶小,果实奇特。我切开一个沙枣,里面软绵绵的,像塞满了棉花。
胡杨的叶子像柳叶,它不美,枝枝杈杈,像个不爱梳头的小孩。但当地人很崇敬它,说它长叶一千年,落叶一千年,树倒后还能活一千年。当然,这不符合实际,但说明人们对它的感情。这样的叶子,在北京找不到。
很显然,片段1是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孩子通常会写出的样态。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公园、天空、白云、青山、小溪、草地、红花、布谷鸟等,都不是小作者真实看到的,而是脑海中想到的。为什么这些景物打动不了人,是因为,这些都是“概念化”的景物,而不是“五觉”观感下真实地存在。
相比较,片段2只写了三种树叶,但观察细致,描述准确,无论是胖乎乎的枫叶、像塞了棉花的沙枣,还是令人崇敬的胡杨的叶子,都令人怦然心动。
当然,你也可以从片段2中看出,“一想”伴随着观察的整个过程,而“五觉”则是有所选择,不一定要追求面面俱到。
郭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