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圈 点击上方蓝字 订阅河湟文史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为什么要看河湟文史:河湟文史讲述青海和西宁的历史︱用文字视频照片记录生活总有一款适合你︱提高品位教育孩子不知历史怎么行︱懂历史爱家乡︱河湟文史负责推荐最优质的资源助力您我成长︱觉得不错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支持我们︱加油,青海人
民国时期汉族生活纪实
巢生祥/文字梦麟,西宁人,年生,年工作,青海省建设银行干部、经济师,年退休,退休后发表西宁民俗、方言、杂文、评论及西宁古城史等文字50多万字。结集有《湟川杂摭》《风雨路》《西宁古城考》《求实集》,有作品被收录《华夏散文精选》《青海花儿论集》。民国时期汉族生活纪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外省籍人士来青海参加建设,他们初到西宁,看到西宁贫穷落后的简陋生活,编了一歌谣:西宁三大宝,房上可赛跑,山上不长草,大姑娘不洗澡。以后又增加了:说话阿门了。歌谣不无嘲讽,但我认为此形象切中时弊,我这个老西宁是心悦诚服。
我已虚度85岁,视力欠佳,且阅历不多,写点回忆,挂一漏万。不过写下民国时期西宁老百姓度日的艰辛,让后人了解那一段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为民俗研究者、方志编纂者提供一点资料,是心之愿。
一、起居
西宁人很遵守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教导。
民国时候的西宁居民,经济生活非常落后,是典型的边疆小镇。没有现代工业,没有繁荣的商业市场,市面冷清,汽车运输业刚起步,居民生活贫穷,这一切造就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住房:西宁的院子大多是每面三间房屋的四合院。上房中间是堂屋,供神佛像或祖宗牌位,两侧间是卧室(起居室)。堂屋门为四扇板门,中间两扇门常开,两边门封闭。侧间卧室的床(炕)设在临窗,窗户是可以揭起的纸糊木棂窗,启窗时在室外廊下吊起来。
房屋大多低矮、窄狭。有线檐、深檐,深檐廊宽1.5米。大多土台阶,砖或石条台沿。房屋木料多杨木、柳木。间有二层木楼,正房为三间二层,或角楼一间。
床(炕):过去西宁城内家家户户都睡板炕,农村是打泥炕,不睡床。因为冬季天寒室内取暖条件差,炕可以煨煤或草粪取暖。
毡:炕上铺毡,用羊毛压制而成,大多数家庭因毛毡使用日久,都有补丁。毛毡上面除富裕户加载纹毛毯或线单子外,大多数家庭不铺单子。农村中许多家庭不铺毡,打泥炕外露叫“溜净板”。
被:城内多数家庭用羯子作面料,是羊毛织成的毛布,较氆氇粗糙,有染色的,或白色。为防止下巴、脖子受磨,棉被上方用一尺布料做档头。棉被一家五六口人只有两三条。两三个孩子盖一床被很普遍。除老年人外,成年人儿童都没有褥子,夜晚睡在毛毡上。
天刚亮便起床,将被子折叠成长条,整整齐齐放在炕后部,有的家庭用单子盖起来。考究点的用拔单(拔单,名称待考),这种单子已消失,用粗棉线织成,有白底绿花或红花两种,两头有线穗。
枕头:菜瓜形筒状,长约40厘米,两头是缎面方形绣花,是妇女们展示绣花技术的手工织物,内装荞麦皮等。
室内卫生:讲卫生成家家户户习惯,起床后打扫房间、庭院、门前街道,并洒水压尘。夏秋季将窗子在室外吊起来,让室内通风。每晨擦拭桌櫈,煨炉中添加柏树枝叶,加进一小块燃煤,室内香烟氤氲,格外清静幽香。
插花:西宁人爱插花,春季碧桃花盛开,折几枝插在花瓶中,随后有接连小叶丁香、沙枣花、芍药、杜鹃花盛开,到秋季便是菊花。春夏季直至秋季室内花瓶中插鲜花,是西宁人爱美、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洗漱:那时候还不兴刷牙,有的人早晨用盐水漱口。洗脸没有香皂,卖的小圆胰子,褐色,中厚边薄,径约4厘米。有的人家自制枣儿胰子洗手脸。
当时用水都很节约,因为城内居民生活用水,除北门附近人家外,全靠井水。水井通常有15米,井深,打水难,水价贵。一般五口以内人家每日只买一担水,因此,很节约,洗脸水大人洗了小孩洗,多半盆水三四个人轮流洗,此方法在西宁可能延续了五百多年。
洗澡:年以前,西宁有三家澡堂:仓门街的王清池、东大街的海清池、大新街瑞福池,但很少有人光顾,原因是价高消费不起,又怕传染病。瑞福池后院有妓女,又使人望而却步,妇女们更不去洗澡。男人们夏季可以去河边打搅洗(即游泳),顺便洗个澡,妇女们则没有此条件。
洗衣:用水困难,又有衣服多洗会使衣物受损不耐久的观念,故洗衣周期很长,而且因陋就简。
每家都在下雨天接廊沿水。西宁少雨而屋面很平,每面房只有两个漏瓦槽(滴漏,半圆木,木心挖槽,约一米长,伸出房廊50多厘米),槽下放一水缸或大盆,下雨就接漏水,澄清后天晴日洗涤衣物。
洗涤没有洗衣机,也不用搓板。我家院子西北角院坑中放有一块40×50厘米的大石,表面很光滑,叫槌鼓石,专门用于槌洗衣物的。槌打有专用槌鼓棒,长约40米,手握部径约3厘米,10多厘米长;槌打部分径约8厘米,长40多厘米。唐诗人李白“子夜歌”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用棒槌捣洗衣物,在唐朝已盛行(万户杵衣)。
河滩洗衣:家中积攒下需洗的衣物,尤其是拆洗旧棉衣,夏季天晴时择一节假日,叫上学的孩子们,大包小包背上要洗的衣物,提上馍馍、炒菜等,到南川河边洗衣服,成为南川河亮丽的风景,人多时有七八家、两三家在一起边洗边拉家常。洗好的衣物挂在两树间的线绳上,或就地凉在沙滩上。洗完衣服,在树荫下拿出携带的菜、馒头之类,几家人有说有笑,吃饭休息,也是一次郊游。
过去洗衣没有洗衣粉,肥皂叫缠头胰子,白色,形状像暖水瓶的盖子,略小,用起来泡沫很多,据说除垢效果好,似乎是产于*一带的商品。
早睡晚起:那时候无电灯,家家点柴油灯,为了节约,只点一盏灯,时间短,冬季夜长,19时天已黑,早8时天亮,因此都早睡晚起。
二、取暖
西宁气候严寒,冬长夏短,取暖因陋就简,养成耐寒抗冷习惯。
居室取暖:西宁大多为木结构房屋,檩椽之间孔隙大,室内多做一层纸糊顶棚,叫仰承。纸糊窗、薄板壁、四扇板门,保温差,居民收入少,冬季用火盆取暖者少。尤其堂屋的中间两扇门常开,室内更觉冰凉。关上门又甚黑暗,因此有条件人家,门外加一层风门,可以略御寒风,而且室内不致黑暗。
热炕取暖:火炕内煨末煤,揭开炕中间两块炕板,灰坑中扒开一坑,放入约10市斤末煤,用已燃煤引火,可保持六七天的热。贫穷家庭平时拣拾马粪,积攒晒干,掺合煤末,打成煤块,白天可放在火盆中取暖,夜间将余火捡到炕内取暖。家中没有自己打的煤块时,到小商店买来应用。
扫滩渣: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季,许多家庭在秋季草枯落叶时,妇女、儿童去西宁南滩,东滩扫草渣;到河边扫落叶,储存起来,到天寒地冻时用以煨炕取暖。小孩们背上背斗,拿上拾粪叉,沿街拣拾驴马粪便。还有成年人背一背斗,看到卖煤车便悄悄偷取几块,都是苟延残喘的生活方式。
火盆取暖:老西宁人家都有一两个铜火盆,铜火盆多种多样,多为圆形。有炕火盆、地火盆、都用一方桌形火盆架放置。方火盆有10厘米高的花护栏,置于地。我家有一大熟铜火盆,外围直径约70厘米,铜沿宽15厘米,内径约40厘米,擦拭后锃光发亮,可以在火盆中放直径约20厘米的铁罐炖肉。
火盆燃料是大通煤,易燃、无烟、耐久,不但可取暖,亦可烧水、做菜(炖),烧水用工具,除茶壶、陶罐外,还有扁(pia)子,扁子上小底大,塔形。上口径约5厘米,下底约20厘米,放在铁撑子上置于火顶。扁子现很少见,在台湾故宫有展品。
火盆内用煤很节约,通常只鸡蛋大煤块三四块,我有一亲戚,是石坡街张粉房,家道殷实,但很节约。一家住一个四合院,二十二三口人,爷爷奶奶两口住上房(西房),北方是客房,弟兄三人住东、南房,冬季只有奶奶房中有个炕火盆燃煤。
年春节,我父亲携我兄弟二人去拜年,北房虽有火盆,但不生火,我们去后,家中掌柜在院中喊叫:“火盆端上来”,于是端来了奶奶房中的炕火盆。他们家在东大街开有竣发昌店铺,在小南川石沟有土地出租,经济条件甚好,但节约如此,其它家庭的取暖条件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节约办法。他家火盆内用煤多是鸡蛋大三四块,为了燃得慢,用煤灰将块煤四周封闭起来,只留火心冒火焰,使煤块燃得长久。较贫穷家庭及来城内打工者用泥火盆或铁火盆,无架,置于炕上。
有人介绍火盆内烧焦炭、木炭或锯末,均不可,前者不燃,后者烟熏人。
西宁的九九歌唱出西宁冬季的实情。一九二九,袖里筒手。冬至交九,气温降至零下10度以下。过去冬季多穿棉袄,只好将双手交叉,筒入另一手的袖管内。
二九三九,冰冻河上走。二九以后,河面结冰封冻,河两岸居民可以在冰面上过河,通行无阻了。
三九四九,热炕上捂走。过去冬季人人家家很少生火盆取暖,更不用说火炉、烤箱及暖气,不过每个家庭都想方设法使火炕烧得热,冬季无农活,男女都可以在热炕上取暖过冬。
四九五九,冻死老狗。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街上野狗因不耐寒冷而冻死。
五九六九,冻得狼吼。高山地区及牧区,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此时野狼在山坳处大声呼号,人们在屋外活动的极少。
六九七九,风吹石走。到了元月上旬,立春季节,西北风怒号,六七级大风吹得暗无天日,河滩内的沙石也被刮起,虽然天气转暖,但在六七级大风下,寒气仍逼人。
七九八九,阳凹里晒走。气候乍暖还寒,春寒料峭,室内大都已不生火,室外太阳下日光融融,春播还早,人们聚在街头巷尾晒太阳,谝闲传,以消磨时光。
八九九九,净肚娃娃指手。天已暖和,没有衣裤穿的孩子们拍手欢迎。又八九九九,隔河看柳,远处看杨柳树梢已呈绿色。
九九尽,收拾打平棍。准备农用工具,开始春播前的准备。
三、饮食
家庭中教育孩子们爱惜食物,遵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也是用以尊重农民劳动的表现。馍馍渣掉在地上,必须拣起来吃上,剩饭、剩菜更不能倒掉。当时无冰箱,夏季馍馍放三四天便长毛,擦拭后切成小块,用油炒,加点盐和葱花,人人家家都如此,叫炒馍馍渣儿,虽然不符合卫生,但已成习惯。
谚语:早晨开水馍馍,中午馍馍开水,晚夕(方言,意晚上)变个样,开水泡馍馍。西宁人的生活简单得无法再简单,是习惯,是经济条件造成。
主食:馍类
馍馍是早餐,午餐的主食。其中有:刀把,家常主食,拳头大的块,每个约二市两,做馍时,调好面,搓成径约5厘米长条,切块时有切的疤痕,所以叫刀疤。
砖包城:小麦面,青稞面发酵后,一层麦面,一层青稞面推开涂油和香豆粉,切成拳头大的方块,上笼蒸成。因其形状外白里黑,犹如城墙内土外砖而得名。
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必蒸制。用以自食、馈赠亲友、赏月。赠送月饼径约22厘米,玩月用约30厘米,一般分四层、四色,自上而下是油瓤、香豆、红曲,成*、绿、红三包,外用素面包裹(白)。外皮上还做花卉,并用煮好红色杏仁布于空隙处,很好看,好吃,是西宁特色食品。
蒸制的馍还有花卷、油花(青稞面涂油和香豆或麻籽)、面桃儿(桃形、供佛用)、合页(形似门的合页,配扣肉)、馒头(大蒸馍,供祖先用)、灶卷(大花卷,供灶王)。
蒸饼:和灶卷一样大,但比花卷层薄而多层,供财神用。
烙制馍
锅盔:西宁人的大众化食品。操作简单,用发酵面作成饼状,厚约3厘米,径大小和做饭锅相同,用小麦粉或青稞面,或素或涂香豆粉。做完饭放入锅中烙制,不需要拉风箱,做饭的余火即可烙熟。
曲连:烙饼,径约30厘米,中间有3厘米的圆洞,洞周围用齿形铁片镊子镊一圈花纹,发酵面掺合鸡蛋、青油做成。口感很好,有营养,看产妇必带,母亲看月带四个曲连。
还有炕炕(约12厘米大)、旋旋(同炕炕,但涂有香豆粉)、饼饼儿(薄而大,涂香豆),旗花馍馍(祭灶日配糙酒吃,一指厚,面部用切刀划成菱形纹)。
棋子:旅行备用,指头大方形,面内掺合鸡蛋、青油,经久不坏,吃时脆而可口,是西宁的一大特色食物。
炉馍馍:春节较富裕家庭必做。酵面内加青油,做成拳头大的面剂,面部用镊子捏上花纹,上鏊烤制。鏊:上下煨火,盖上有两耳或四耳,用以启闭。
焜锅:和工具同名。径20厘米左右,或略大、略小,农村为大众化食品。在院子里的地上煨麦衣草,将装有面剂的焜锅塞入煨火中,约半小时即熟。也多在火炕中烤制。
油炸食品有馓子、花花、油饼、圈圈等,春节时大多炸制。
韭盒儿:韭芽上市后用以做馅,烙成约20厘米的饼,切成四牙,尝新或待客。
饭食、早餐:普通家庭是开水馍馍,馍馍不加热,凉吃。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喝一碗牛奶,或打两个荷包蛋。工作的人早晨带上一个馍馍,到杂碎铺吃牛羊杂碎。杂碎铺很多,分布于小巷中,门前挂一红灯笼,早晨五点开始营业,马麒陵园门侧一家牛杂碎较驰名。
午餐:一些家庭是炒洋芋,每人一碗。春萝卜上市后,凉拌萝卜吃馍馍。有时候吃凉粉、凉面。
晚餐:汤饭居多,因此将吃饭也叫喝汤。为了增加食欲,妇女们煞费苦心,改变花样,有人说:西宁人的饭式,每天换一样,一个月不会重复。
擀面类
西宁人将擀制的面分别叫长面、碎面叶儿。长面擀得薄,碎面有的擀得较厚;长面切时分宽面和韭叶儿;碎面有寸寸、拔吊、面棋儿、雀儿舌头等。待客多用长面,较拉面容易、省时。宽面多吃卤面、臊子面;韭叶面多用炸酱或炒菜,碎饭是家常饭,尤以寸寸最常吃。碎饭连汤吃,可素可荤,荤者多做臊子。过去生活贫穷,吃饭也讲节约,面条擀得薄能多出饭,因此有“薄擀细切,多以待客”的谚语。
有一种碎饭叫“拔吊”。拔吊是一种打毛线工具,用一根约20厘米长,3厘米粗短棍,中间打眼,用铁勾吊起,打毛线时,线绕在短棍上甩动短棍,打成线。
面食的拔吊,比寸寸略厚而硬,以拔吊象征食物的硬。
揉面类
面片:是西宁人常吃的饭。兰州人说:西宁人是半番子,顿顿爱吃面片子。其实,面片费面,较贫穷人家还是很少吃。面片可以连汤吃,有鸡蛋面片、羊肉面片、菜瓜面片、素面片,也可以干拌吃,用炒菜或炸酱,还有炒面片。
做面片可以不用案板,在菜盆内可以调面。过去出门到牧区,行程一二十天,旅途做饭只有做面片,罗锅中调好面,在干净石头上揉光即可,因此,西宁人吃面片的习惯和环境有关。
拉条儿:细面条。家庭中改善生活,炒几个菜,或做炸酱,或臊子,用辣子、蒜末、醋等干拌着吃,也待客。
扯面:拉的宽面,用炒菜等干拌,成年人喜欢吃。
蹬扎皮:拉条儿调得面硬,不容易扯开时需慢慢地捋,叫捋面条儿。扯面调和的硬,不易扯开,做成的面又厚又硬,叫蹬扎皮。蹬扎皮是系在鞍子上拴蹬的皮条,以蹬扎皮命名是喻其面的厚而硬,而且形亦相似。一位副主编先生将我写的蹬扎皮改为“扽”扎皮,“扎皮”是何物,如何“扽”?其不明白方言含义,反而失误。
搓面类
麻食儿:擀面切成一厘米一小块,对角捏成,也叫猫耳朵。形同猫耳,揉面成条,切成一厘米小蛋,用拇指在案上一搓,成一小洞,也叫肉砧洞,两种都连汤吃,最好汤料肉沫做成。
扁食和馄饨:西宁人过去将水饺叫扁食,北齐文人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所说的馄饨,像半个月亮,和西宁的扁食完全一样。扁食面皮是擀制,用茶杯类餐具压成圆片,装馅后捏成半圆形。
而西宁的馄饨,形状如元宝,面皮切成梯形,用小头包馅捏笼,似元宝。西宁人正月初一必吃馄饨饺子,称为粉汤饺儿。用熟肉片、蘑菇、粉条等做成汤,每碗盛八个馄饨,配汤,取招财进宝之意。几种地方特色饭食。
破布衫:青稞面粘性差,不宜擀成大片,往往圆片一周豁豁牙牙,形同穿破的布衫。吃法是干拌、炸酱、炒菜,配以蒜泥,辣椒。过去在卤肉店买上两角钱卤汤,拌着吃别有风味。
熟面八罗:先将部分面粉炒熟,另外调面揉好切成指头大小,压成铜元大薄片;将菜瓜切成半厘米厚,一厘米宽,两厘米长薄块,和肉片同锅炒好烩成汤,放进煮熟面片,加进少量小白菜,将熟面徐徐撒进饭锅,搅匀,菜瓜因熟面包裹,不易散热而烧口,因此有“像吃了熟面八罗了”戏谑口吃者。白菜因粘上熟面,味道很好,故形容是扑索索儿,糊敦敦儿,别具风味。
搅团与馓饭:搅团用杂面做成,以青稞粉为主,掺合少量麦粉和豆粉,做得较稠,以锅中插入擀仗不倒为宜。馓饭用豆面做成,较搅团稀,以插入筷子不倒为宜。许多人分不清搅团和馓饭的做法及面粉种类,因此讽刺不明事理的人“吃了八碗,没知道搅团还是馓饭”。
吃搅团最好多炒菜或用炸酱,辣子、醋、蒜泥不可少;馓饭可以素吃,吃剩的馓饭,可以做成豆面饭块,据说能醒酒。
炒面:用青稞做,将青稞炒熟或蒸熟,在手磨上碾细。吃时,煮好奶菜,加进酥油,拌好,就奶茶吃。农村中用莜麦、燕麦做炒面,干吃,用拇指、食指、中指将炒面捏一小撮抛入口中。不会吃者往往满脸、胸部撒满面粉,很笑人。
茶俗、酒俗
过去西宁人家中没有茶炉,也少火壶,用烧饭锅烧开水,开水中多有油腻味;同时也无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毛尖等高档茶,谈不上品茶。当时常喝的茶是茯茶和陕青茶,茯茶价贵,每包茶约5市斤,卖五块银元,相当于三百斤小麦价,一般人家喝不起。
沏茶:小康或较富裕家庭,用茯茶冲沏的茶叫沏茶,也叫清茶。将茶叶投入茶壶中,用烧开的水冲沏三四分钟后即可,这种茶清淡,无苦味,茶水中不加盐。过去没有热水瓶,在茶壶中喝剩的水,当凉茶饮用。茶无盐水一般指的是奶茶,调奶茶水多奶少,如果不放盐则寡而无味,必须加盐!
我已86岁,算老西宁了吧!过去从来没喝过有盐的茶水,也没听到过茶里无盐水一般的俗语。
酒俗,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居民多爱喝酒,借以御寒。天长日久,嗜酒成习,聚众喝酒,猜拳行令,花样百出,可称全国之冠。
正月里来客拜年,必先端奶茶一宫碗,放四枚煮红枣,茶匙一只,叫枣儿茶。
祭祀日:春社、七月十五、十月一、腊月三十、正月初三及老人的百天、周年去坟上烧纸,必带献茶。献茶即奶茶。中国的茶文化至少有千多年历史,远远传播到日本、东南亚许多国家。青海民国时期,和茶道相距甚远,至于加盐、花椒、荆芥之类的熬茶以及麦茶更和茶文化向背,是原始的一种嗜好而已。
三茶礼俗、三茶婚俗略。
四、服装
居民遵从“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教育,加之贫穷,穿戴都简陋。西宁地区不种棉花,更无棉纺织业,棉布都依靠内地。只因交通闭塞,*河横阻,境内又高山峡谷,长途运输全靠骡马驮运。到上世纪30年代末,才有了马车运输,因此棉布价昂贵。绝大多数人衣服补丁摞补丁,一件棉袍穿三代人。
钻钻:小孩都没有衬衣,冬夏穿钻钻。衣无袖,筒状,棉衣,套头穿。
汗褐:中年人穿,大多白土布料,中式,对门襟,布绾纽扣,多常年不洗,成灰色。
长袖:春秋外套,黑面白里。
马褂:穿在长袍上面,多缎料或礼服呢。礼服,吃宴席会客时穿。
长衫:成年人外出,夏季多穿长衫,老年人在家也穿。衣料有黑色、蓝色,咖啡色较少。单层无里,右开口,大襟。
中山装:叫制服,上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学生、职员、教员等穿蓝色,蒙藏学校发白卡叽中山装,中央*治学校西宁分校发*色中山装,警察穿黑色。翻领,四个兜,中开口,五个塑料纽扣。
童子*服:短袖、短裤、*色,腰系皮带,配有救火绳等物。4月4日儿童节穿,其时西宁天还冷,因作运动等,勉强可以穿。
大衣:(叫大氅),穿者多为当官的,如县长以上,*队中团长以上。料子多毛料,领用狐皮等高档皮料。老百姓中个别富商也有穿的,但多为皮大氅。
小孩也穿马褂。年,北房住的冯子和县长的孀妇冯太太,将其先生的两件崭新马褂转让给我母亲。母亲开始为我兄弟做过年的新衣,当时我八岁,二哥十岁,将两件马褂改制,给二哥做的是锦线绒,给我的是鸦儿缎,这两件衣料在当时很名贵,一般人家做不起,很阔绰。
有马褂必有长袍,孩子们正在长个子,况且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便给每人做一件蓝布长衫,为适应长高的趋势,衫子做得特长,穿时在胸围处打折(叫综,用线缝),上面罩上马褂就看不出来了。第二年、第三年陆续放长,一件长衫可穿四五年。春节期间风多,遇到风天,长衫下襟被撩起,虽然如此,比没有马褂长衫的孩子强多了。
长袍:有夹长袍和棉袍两种,衣料因家庭经济条件而异,布棉袍为家常穿,礼服多为绸缎料。棉长袍上会看到有补丁;缎长袍不洗涤,如有油渍污染,便在油渍上涂一块青土,所以常看到长袍上有白灰色小圆点。
有些家庭有皮袍,多为羊羔皮里。如果旧皮袍的毛脱落,在上面缀一层旧皮,已不太保暖,但仍然能凑合着穿用。
主腰(袄):棉袄有对门襟的,也有大襟的,内絮襟羊毛或棉花,男女、大小都是冬天常服。男穿多黑布,妇女穿多红布。妇女不穿对襟,全是大襟棉袄。
旗袍:妇女外出穿旗袍。转亲戚、逛庙会则穿绸缎旗袍,面料有缎背绉、天香绢、彩子绫、织锦缎、闪花缎等,有大红、紫色、桃红、海蓝、浅蓝、月白、雪青、蘋果绿等。
披风:无袖大衣、棉衣,多是儿童披用。孩子出生一月,亲友来贺喜,送一件披风很光彩。披风用绸料,质软而柔,有一虎头帽,帽边镶兔皮,可避风寒。
围肚:也叫拦腰转,青年男子穿。无袖、中开口、棉衣、肚前有襟,襟上有兜,兜上绣花。适宜强劳动者穿,如磨面工人,冬夏都穿,背四百斤粮食口袋,没有穿棉袄的累赘。
裤:成年人常穿黑裤,裤脚用带系。
棉裤:布料、大裆、大腰,裤脚也用脚巴骨带扎起。
套裤:无裆、无裤腰;棉或皮里,两条裤筒系在裤腰带上,扎脚带。冬季棉袍下穿大裆棉裤,臃肿不便,穿套裤没有这种烦恼。
拆洗棉衣:冬季穿的棉衣,都在夏季拆洗。一家五六口人的棉衣棉裤,拆开后,布里布面拿到河滩洗,一天便可洗完。但是衣裤内装的羊毛、棉花需花费近一月的时间。衣裤内絮的羊毛或棉花,有些可能用了有数十年时光,变成了一团团小球,这些小球撕开,妇女们则白天有闲工夫,在院子里和院舍闲喧,边撕羊毛,晚夕里在灯光下也一点一点的撕成薄饼状,一层一层摞起来,撕好的羊毛棉絮上压一小板凳备用,大约有一个月时光,全家人棉衣里的“装头”撕好了,然后一件件的缝制,短了的接长,破了的补新,大约到八月十五前后,一家人的棉衣才算拆洗好。
这种中下等人家的穿衣习惯是现在人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新闻了。
小帽:便帽,也叫瓜皮帽,圆形,黑直贡呢,礼服呢面料,圆顶由瓜形组成,顶有一红纽或黑纽小球,青年、老年都戴此帽。
闪花草帽:民国时一度时兴戴此帽。草帽用经过漂白的扁杆制成,紧密柔软,蓝色绸带系于两旁,潇洒凉快,所谓“闪花草帽蓝丝带”,常见于公园或庙会上。
火车头棉帽:男人们冬季戴,条绒面料,头前及两旁至后部用裁纹制成,放下来可以护脸免受冷冻。
一把抓:自制毛线织成。棉帽,帽围呈三角弧形,顶缀一鸡蛋大毛球,男女儿童都适用。
抄抄帽:青年妇女戴,自织,护头顶及脸,酷似扫垃圾的工具而得名。
圆口布鞋:青少年及老年人都穿此鞋。布料或直贡呢面料,夹层装袼褙,家庭自制。鞋底是棉布加袼褙,用麻绳密密缀制或牛皮(干烟薰皮),省钱而适脚。
湟源大编:鞋面鞋底均系牛皮,鞋底干烟牛皮,上鞋时用较粗麻绳,麻绳在鞋底磨断成丁状,很结实。
挖泥儿皮鞋:船形,一块干烟牛皮(长约35厘米,宽12至16厘米)缝一只鞋,耐磨损,农民多穿此鞋。不穿袜,鞋内填麦草。临潼兵马俑穿的鞋酷似,说明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八大块(也叫洋革):新式皮鞋,有两种,一种脚面开口,用鞋带系;另一种在鞋面两旁有两块松紧带,不用系带。皮鞋在鞋铺销售,价贵,一般人很少穿。职员、教员、自由职业者多穿用。
鸡窝:棉布鞋,家庭自做。鞋帮两块叶形,在脚面上合拢,两条缉口成菱突出,装羊毛或棉花,布底。
肃州窝子:有两种。一种为香色、平面、鞋面厚约一厘米,底厚约二厘米。另一种面有图案,面厚约二厘米,底厚达四厘米。这两种鞋都是高级店员或老板冬季穿用。
花鞋:妇女穿鞋。有些脚面绣花,有些连鞋帮都绣花。缎面、单鞋,夏季穿。过去有专卖纸剪花样的,有绣鞋的,有绣枕头的。卖者多妇女,挨门叫唤,“花样儿要里嫑”需要者选择购买。
五、梳饰
老年男子发式:60岁以上老人,多是前清遗民,他们在后脑留齐脖短发,是剪去发辫的遗存。中学以上学生、教职员,自由职业者开始留分头,工人、商人、农民剃光头。
胡须套:少数老人胡须很长,有的长达一市尺,飘飘然很好看。冬季为了防止胡须冻折,用棉布做的胡须套装起来。
眼镜:过去40岁以上中老年男子很讲究戴眼镜,非常喜欢水晶眼镜,有无色的,也有茶色的,一般都有两三副水晶眼镜。
饰物:年老60岁以上男人,多在长袍肩部纽口上挂一串饰物,一般是牙签、小梳子、挖耳勺、银牙签之类。
妇女发饰:女孩及未出嫁的女子留长辫,有双辫或脑后一辫。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学女生多了,流行短发,叫刷刷头。已婚妇女及老年妇女都将长发盘在脑后,叫纂纂。
纂纂的网络叫络络,将头发盘起,头发少者加一股假发,用経経罩住,再押上簪子绾住头发。簪子多银制镶有宝石。
雀儿屎护肤:妇女们拣拾麻雀儿屎,用小孩子的小便泡制涂脸,用雀屎保护皮肤,谚语:公雀儿屎,娃娃尿,擦在脸上多绵臊。
枣泥涂脸:红枣煮熟,用于夜晚搽手脸。
包海娜:将凤仙花茎叶捣成泥,夜晚包在指甲上,一夜指甲被染成红色。
皂角洗发:皂角,形扁平,褐色,熬煮的水洗头,可使头发黑而发亮。
胡麻水抿头:胡麻,亚麻类植物,用水煮后成粘性液体,妇女们洗完头以后,用胡麻水抿头,头发梳理得整齐、成形,而且有光泽,不变形。
搽粉及胭脂:喜欢搽粉,尤其是青年妇女,淡淡擦点粉,涂点胭脂及口红,去赴宴或逛庙会时多打扮。
剪(绞)脸:姑娘出嫁必须开脸,即将脸面部的毛用线绳绞干净。绞面时在面部涂一层扑粉,将棉线拧成线绳,绞者一只手和口咬住两线头,用另一手将线绳做成剪状,然后密密的拔去脸毛。
戴花:边疆人民喜欢戴花,当时市面上出售各种绒花,新颖,年轻妇女们插在头发两鬓,鲜艳夺目。平常也喜欢插戴鲜花,如轮柏、串子莲、荷包牡丹、菊花等。
佩戴饰物:有钱人家戴金首饰,为数不多。中等家庭多戴银手镯、玉石手镯,那年景,当时不兴项链。
针扎儿:是妇女们都佩带的饰物。针扎儿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内心有少量棉花,用以存放缝纫用的针,外套前后都绣花,针扎在内胎上,外面套上套子,佩在外衣肩部的纽扣上,使用方便,又很美观。
香包儿:妇女及儿童在端午节都佩戴,大的有狮子,佩于儿童背上,小的有各种花,动物有小白兔,还有葡萄、桃、粽子等。
六、行路
今天不要说城市,即或偏远的农村,村村油路通达,直至家门口,下雨天没有泥泞难行的尴尬。
民国时期西宁城内全是沙土路,下雨天厚达约10厘米的泥浪(方言,也叫泥巴,即烂泥),给行人带来不少困难。年前后,城内的四条大街、莫家街北段、兵部街、东关大街进行了整修。改修材料仍然是红土、石灰、砂,所谓三合土铺面,不到一年,雨天仍泥泞如故。
我是年秋上湟川幼稚园的,年夏迁新校址贾小庄。从兵部街到马坊口(莫家街南端)不到米的路上走了五年,饱尝了泥泞难行之苦。
过去,无论学生或成年人,都穿圆口布鞋,下雨天穿布鞋每走一步都会将鞋拖在泥巴中,一步一弯腰,将鞋拔出来,但走不上十多步,鞋帮粘满泥巴。如果脱下鞋净脚走,泥淖中的砖头瓦渣,树枝骨刺等扎得痛不可耐。
我家有一双长筒靴,不知是哪代的遗物。更不知多少人穿它钻了泥路,干得已变形,而且敲起来梆梆响。母亲为了我上学少受苦,劝说穿此靴免赤脚,没办法,只有穿,靴子因变形干硬夹脚,也是痛不可耐的,不过路不长,只好听命。年下半年,学校迁到贾小庄,穿此鞋使人受了不少罪。
闪骄:过去走长路,有钱人家用一种叫“闪子”的运输工具,客人可坐可躺,以免旅途劳累。这种闪轿是用两根长约5米的粗竹杆做辕木,中间两米前后用木棍或竹管绑扎成床,扎绾绳索而成。前后辕各约1.5米,两匹马或骡前后驮载。闪轿组成简易,遇到路途狭窄时,可以拆卸,过了狭窄地段,组装后仍乘坐行走。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小编不易,打赏随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