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美食middot美说巴陵敦煌面食
TUhjnbcbe - 2020/12/21 17:30:00

美食·美说

敦煌面食

作者:巴陵

敦煌地处甘肃西北部,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与瓜州县、肃北县相连,西与阿克塞县相接,被沙漠戈壁包围,有戈壁绿洲的美誉。属暖温带,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敦煌的敦是大也,煌是盛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的失败者迁徙到河西,即三苗人,开始在敦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三苗的后裔羌戎族在敦煌游牧定居。战国和秦时居住着大月氏、乌孙、塞种。东汉初年,匈奴逐渐强盛,征服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窦固、班超两将大败匈奴。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河西相对稳定,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敦煌避难,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为河西佛教中心。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占据河西及敦煌。隋文帝收复河西,平息突厥、吐谷浑的侵扰。成吉思汗统一漠北,攻克沙州,河西归元朝所有,他远征西方,必经敦煌,瓜、沙二州屯兵济济,屯垦农兵遍布*河、疏勒河流域。明朱元璋派冯胜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废弃瓜、沙二州和敦煌。清康熙后期,渐次收复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敦煌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由*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黑风*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社会安定民风古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回族、蒙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满族、土家族、哈萨克族、东乡族、裕固族等十个少数民族。敦煌由于光照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麦、玉米等,出名的野生药材有锁阳、枸杞、罗布麻、甘草等。

敦煌饮食习惯比较多,有正月十五吃元宵、包子或油老鼠,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月二日吃煎饼;惊蛰吃油炸鸡蛋;五月端午吃粽子、米糕、喝雄*酒;八月十五吃月饼、油锅盔、葫芦锅盔;冬至节吃荤食不吃素;腊八吃腊八冰、腊八豆、腊八粥、豆豆饭,不吃荤;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吃灶糖、枣饼、灶干粮;腊月三十吃臊子面、饺子,半夜还要吃一顿饺子叫做装仓饭。所以敦煌有八大怪,好吃又奇怪,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香水梨),第二怪驴肉*面拽门外(驴肉*面),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浆水面),第四怪风干馍馍掰开晒(风干馍),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锁阳),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酒枣),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罗布麻茶),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榆钱)。

敦煌的面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早在最鼎盛的唐代,敦煌人就以面食为主,敦煌文书记载,仅饼一项,有二十多种,有胡饼、蒸饼、乳饼、烧饼、梧桐饼、菜饼、水饼、笼饼等。饼在当时是面类食物的统称,可煎、可炸、可蒸、可烤,甚至还可以煮。当时敦煌人用面制作炒面、水面、凉面、馄饨、麦粥等十多种面制食物,它们或揪或拉、或擀、或捏,制作方法十分多样,根据不同口味和需要制成热、冷、干等不同食品。唐代,敦煌农作物麦类排在第一位,有小麦、大麦、青稞等,其次是粟、黍、豆等其他作物。

现在的敦煌,饮食习惯成分复杂,一是因为青海石油局生活基地于二十世纪末迁到七里镇,建起了一座新兴的石油城,迎来了全国各地生活习惯的支边民众,他们从全国各地带来自己的生活习惯。二是敦煌旅游业的发展,敦煌本土的面食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曾经被历史遗忘的食物逐步在挖掘和整理,各国来次旅游的民众可以享受敦煌的面类美食。我行走在敦煌的大街小巷,看到这么多的面食,不得不惊讶和感慨。

刚面条就有拉条面、甜水面、浆水面、桃花面、驴肉*面等,让人目不暇接。

拉条面是敦煌人的日常主食之一,家庭饭馆随处可见,和面时放适量食盐,经过揉、揣、醒等工序,做成面剂,食用时搓圆拉细入锅煮熟,拌以各类炒菜或炸酱即可,上炒锅加料配炒即成炒面,拉条面名目多,细圆的叫鸡肠儿,更细的叫一根线,按成宽扁的叫扁叶子,窄扁的叫韭叶子,鸡肠面揪成一寸左右短截的叫炮仗子,更细的叫香头子,扁叶子揪成方形薄片的叫揪片子。除炒面有固定的菜汁外,其他可任选炒菜,吃拉条面一般配以肉沫为主并有少量葱蒜之类菜肴,现炒的菜叫亮子或小炒,浇盖在面上,拌匀即食。

甜水面和面不加盐、碱、灰等料,和软揣硬,擀薄切条,下锅煮熟,可干拌吃,可浇汤吃,以素为主,清亮可口。

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汤味道鲜美。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臊子(猪羊肉、萝卜、洋芋等)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之豆腐,葱,蒜,香菜、虾片、芝麻等佐料,然后将面挑入汤中,即成一碗难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切面讲究,拌汤鲜美,百吃不厌。

浆水面是敦煌八大怪之三,把煮过面条的汤、煮熟的芹菜或白菜叶等装入缸内,放在阴凉洁净的地方发醇至有酸味后,配制成清凉的汤,捞上甜水面条,放点香菜,即食。切忌带上荤腥,清凉可口,略带异酸,夏季常用的面食。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菜或箭杆白菜、莲花菜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清暑解热,增进食欲,手工面条煮熟后,凉开水浸过盛入碗内,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驴肉*面,*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香味溢口,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是敦煌的俗话,敦煌喜欢吃驴肉,老百姓常用犟驴骂人,把驴肉卤好切片拌香菜,用来下面条。*面下锅煮熟色*晶亮,可趁热拌驴肉吃。吃起来开胃解腻,清热解烦,令人食欲大增。*面从头至尾粗细均匀,面条程圆柱状,口感劲道。

桃花面是汤料为白色肉汤,没有调料渣滓,和面时放入蛋清,和好后擀薄切细,拧成面把儿。擀面、切面都很讲究。擀面时用豆粉面做面播;面薄,下锅后在开水中飘起即捞,捞入碗中后放香菜沫,浇汤即食,清亮薄滑,味浓爽口。无论是那种面条,只要浇上烧肉和丸子就叫桃花面。

叶子面是敦煌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种面食,方便快捷,口感很好。将面粉加适量淡盐水和鸡蛋清和成面团,擀切而成韭叶状的面条,沸水煮熟,清水过凉,盛入盘中,捞入臊子汤碗中,汤香面筋。

鸡丝饸饹是汤以鸡肉为主,加入适量狗肉汤,放辣椒油,面是荞麦面和压而成,味浓辛辣,香气四溢。

麻什子也称疙丁子,和面要硬,擀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捞出浇上以羊肉汤为主配有粉块、粉条、羊肉沫、豆腐丁及其他块状菜丁的汤,稀稠适中,敦煌人叫羊肉麻什子或小饭。

拨鱼子也叫拨疙瘩,把面粉加入水拌成稠糊状,盛入碗中,用筷子一个一个直接拨入锅中,呈两头尖,中间粗的鱼脊形面条,或干拌,或浇汤食用,是莫高镇人的最爱。

搓鱼子是把面制成面条,切成一寸长短的面截,再搓制成筷子粗细两头尖尖样,煮熟捞出拌菜或浇汤均可。敦煌的青稞有多种吃法,可以直接炒着吃叫炒青稞,掺上炒麻籽吃又脆又香,炒熟磨成面叫炒面,可以干吃,用茶水拌吃。青稞面可以烙饼、蒸馍馍。青稞磨成细面,用篷灰水或者碱水揉和成不干不湿的面团,放案板上用手来回搓动,搓成的面条似鱼儿,人们美其名曰搓鱼儿。如今,大多数人家用*蒿籽儿泡水和成的面搓成鱼儿,放进滚水锅里随沸腾的水犹如鱼儿在水中邀游,熟了用漏勺捞出盛在碗里,调上醋、酱油,再拌上清油炸蒜和辣椒,还可以用炒肉拌着吃,更有一番风味。

糊锅是老敦煌人最爱吃,卖糊锅的店主在门口架口大锅,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鸡丝、肉片,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可早上食用,可中午食用,亦可晚上食用,天天吃心致不减,气味悠长,满口生香,面筋柔适口,吞而润喉,咽而回味。

敦煌面食中,包子是一个大类。

韭合子用新鲜韭菜切碎,加炒鸡蛋沫或肉沫,搅拌成馅,包成半个烧饼大小,上油鏊炕炙而成。

水煎包子也叫炕包子,包成圆筒状,入鏊时加葫麻油和水,两面炕炙成金*色即熟。它的馅子春夏季多用韭菜,秋冬季多用白菜,配以肉沫。羊肉配馅,其味更佳。

葫芦包子是用西葫芦切成细丝,加敦煌特有的地花椒和紫苏叶拌成馅,包好上笼蒸制。民间常吃的一种素包子,馅中有地花椒和紫苏叶,故有特殊异香风味,也演变成芽菜包子或腌菜包子,因为住七里镇的石油工人,有一半为四川、重庆人,他们喜欢川菜,很多蔬菜和食材从四川贩来。

麻腐包子是将大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然后掺上*米或小米煎熬成稠糊状,配以洋芋丁、萝卜丁,加佐料成馅,包好上笼蒸制。也可用同样方法包成麻腐饺子,为素食包子,油香细软。也因为七里镇的陕西人、四川人、湖南人等,洋芋丁、萝卜丁用粉丝、豆腐丁或大白菜丁替代,成为素丁包子。

芽面包子是将发了芽的青稞或小麦、谷子磨成面粉用滚水烫成团状做包子馅,在清明这天祭奠祖先和家人食用。老人说清明吃芽面包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清明节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草木发芽的时候,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象征一切从头开始;二是粮食发芽会产生麦芽糖有甜味,旧时缺糖,人们便用芽面代替糖。农村清明这天媳妇回娘家,招待来客都用芽面包子做礼品或食物。

面筋和粉汤也是敦煌面食的一大类。

合汁是敦煌独特的混合型粉汤,以羊肉汤为主,加猪肉汤和鸡肉汤,混合配制,汤色清白亮净,不允有调料渣滓或肉屑等杂物。汤汁配好后,加蚕豆粉丝和猪肉、羊肉薄片,肉片肥瘦咸宜。其味鲜美,色泽明亮,加入海鲜,其味更佳。

素面筋是麦面和成面团,醒好后,入清水中反复冲洗,使淀粉与面筋分离,面筋上笼蒸熟切片,淀粉一部分配汤,成清糊状,另一部分制成麦粉块,切成小方块,投入汤内,并在粉汤内投入粉皮、香油、姜粉、胡椒等佐料,汤锅下加火,始终保持滚烫。舀时加入炸好的麻花,麻花泡在汤内,以泡软能弯曲为宜。这完全是素食,不允有荤腥,以香辣为主,姜味出头。

荤面筋的配料基本与素面筋相同,只是用鸡汤配制,加肉片,食用也与素面筋相同。

泡饺子是在糊锅中加入煮好的水饺,以增其风味,饺子馅以肉沫与白菜为主料。

点心、烧饼、蒸馍也是敦煌的主要面食。

香酥火烧取烧饼与京式点心的特点将点心馅与食油和于面中,入火鏊烤炙而成。色呈浅*色,大于点心,小于一般烤饼,乘热食用,酥软香甜,油而不腻。清真火烧用胡麻油配制。

油酥馍也叫糖酥馍,用烫面投入姜*、红曲等,通过揉、卷、盘、压等技艺,形呈扁圆,有层次,中间凹下置糖浆适量,圆周面层盘绕,面上洒白糖粒,入鏊烧炙,色*鲜亮,酥脆香甜,冷热皆可食,多在街头巷尾叫卖。

油塔子为开水烫面,掺入少量发面和食油,用力揉和多次,醒面适时,擀成薄饼,抹油一层,撒上油面子,卷成筒状,切成均匀的面剂,再拧成螺旋形塔状,上笼蒸制,出笼后,色呈深*,一捏渗油,食时夹入盘中,提顶一抖,便绽成薄条片,酥软味香,故称热油塔子。适口不腻,冷热皆宜,热食更佳。

油老鼠是兑好的面做皮,包入热葫麻油拌成的油面,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出笼后面呈白色,心是焦*,味香适口,冷食更佳,多在正月十五食用。

甜水面蒸馍也称罐罐馍,不加盐糖等佐料,面团要揉多次,成长圆形尖顶,上笼蒸熟色白亮,食用松软,耐嚼慢咽,有天然麦香,切片夹卤肉,其味更佳;吸水性极强,一经开水浸泡,即成海绵状。

油馃子分大油馃子和小油馃子,味道分咸甜两种,花样单凭巧妇手艺,把兑好的面团采用翻、转、挤、压、搓、拧、攥、挑等技艺,做成各种花样图形,统用葫麻油炸制而成。有些巧妇用姜*、红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团,制成指头蛋大小的蜂蝶昆虫、鱼虾蜻蟹、虫蛹蝌蚪、龙虎马羊、鸟鼠鸡鹅、花卉草果等形状;经清油炸出色彩艳丽,形态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吃起来香脆酥甜,极为适口。小馃子只在年节时妇女才精工细作,市场上尚不多见。另外回族同胞制作清真油馃和馓子,馓子像金丝线一样,一扎一扎的摆在摊点上,非常吸引游客的眼睛。米汤油馓子是将*米和少量扁豆入砂锅用旺火熬煮成稀粥,将少许面粉打成糊状兑入。吃前炝清油、葱花、花椒即成,味咸色*,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

锅盔是饼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入鏊烤制的叫锅盔,上笼蒸制的叫蒸饼,它的大小根据鏊笼而定,厚度在五至十厘米不等,加红枣的叫枣儿锅盔,加沙枣的叫沙枣锅盔,卷姜*、红曲或香豆,用刀切开,红*绿相间,层次分明。形状不同又各有名目,长圆稍弯曲的叫牛担角,长方扁形另加茴香卤油等佐料的叫笏板馍,入鏊烧烤的花卷叫烧疙瘩或烧壳子。

甜米*是用*米(糜子)磨成粉,入粬发酵,略有酒香后放在小碗里,按瓷成半圆形米面团,上笼蒸制而成,色淡*,其味松软微甜有天然异香,且有醪酒的清香味,易消化,健脾胃,老少皆宜,城乡人均喜食。

灶干粮子是一种家庭做的点心,大小如小烧饼,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到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灶干粮子于灶君神像前,念道:“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

热糕油饼子是将糯米红枣制成的米糕,放入锅中,上面放炸好的油饼,盖上笼布,锅下加火,要始终保持米糕和油饼的软、热,食用时,将蒸软的油饼上抹上米糕,香甜可口。

酿皮是敦煌七里镇人特别喜爱的小吃,晶莹*亮、光洁如玉,味道酸辣,柔韧爽口,调料有醋卤、十香醋、蒜泥、红辣子、芥沫子、炒盐等,用面粉合成面团,在清水中洗去淀粉,有韧性的为面筋,糊糊蒸熟为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凉粉为蚕豆粉制成,制法简单而普遍,主要是调料要好,与酿皮的调料相同。在家宴时把粉制成薄块,卷成筒状,切成一寸厚的圆圈,浇调料,有时还加炒制好的肉沫。

热豆粉为*豆磨粉,上锅蒸熟,调料以鸡汤芡成卤。老少皆宜,易消化,营养丰富,四季皆宜。

蒸粉也叫蒸饼,小麦面和软揣硬,擀成圆形薄饼,上笼蒸制而成,晾冷后切成细条,装碗拌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

泡儿油糕是敦煌民间传统风味食品,色泽*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制作时用大油和水烫面,在整个烫面、揉搓、包馅、炸制过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适,又要求油温适宜和火候恰当。这样才能膨松起泡,形成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来酥松香甜。

哈力海是土语荨麻卷饼的意思,由荨麻拌汤和白面油饼组成,将生长至五、六寸的嫩荨麻剪来洗净晒干,揉搓为碎末,放入开水锅中,加入少量青稞面搅拌为糊状煮熟,调入适量的食盐、姜粉、花椒粉和油炝石葱花。用白面薄饼,饼的厚度如汤面条的厚度,直径五、六寸,虽叫油饼,却不能炸,只能烙。烙锅烧热后涂上较多的清油,放入饼子,翻饼时再涂一次油,将饼烙得*而不焦,韧而不脆,金*油亮,将荨麻拌汤舀在油饼上摊成筷子厚的一层,卷起来就食,形如圆筒,绿*相间,味道鲜美异常。

民间还有烧葫芦、麦索子、碾珍子、焖饼子、死面饼子等,不一而足。

《味蕾上的乡情》

曾庆伟著

(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京东有售

出版时间:年1月

定价:24.6元

《武汉味道》

曾庆伟著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武汉各新华书店有售

出版时间:年3月

定价:58.00元

作家

巴陵,原名方八另。湖南新化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理事,职业书评人,旅游美食专栏作家,湖南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专家会员。现主笔《中国湘菜大典》修订版。出版饮食随笔集《尝遍大中国》、《一本书吃遍中国》、《食全酒美》、《觅食——从南向北,边走边尝》、《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妈妈的味道》、《遍地炊烟》、《最好的食光》、《丝绸之路上的味道》等,纪录片《行走的餐桌2》10集总顾问,多家电视台、电台美食栏目顾问,多家高档餐厅顾问。

●巴陵:越南雀巢咖啡(上)

●巴陵:神农架腹地的古清生茶(二)

●巴陵:过年腊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食middot美说巴陵敦煌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