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感动内蒙古的治沙风云人物一
TUhjnbcbe - 2021/1/3 19:14:00

在浩瀚的星空下,总有一种精神辉映苍穹;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不可阻挡。

当肆虐的风沙吞没了农田、草场,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乡时,有一些坚实的足迹默默地伸向大漠深处,站在了与风沙搏击的最前线。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许多流沙滚滚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牧场、农田、果园和药圃,一丛丛沙柳、沙枣、沙棘、杨柴、梭梭、甘草,在漫漫*沙上迎风摇曳。

这些为治沙艰辛付出的身影,让生命之色浸染在*沙之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打造了一座座绿色的生命丰碑。

苏和:大漠深处植树人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协主席苏和老人。

苏和长期在家乡额济纳旗工作,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家乡生态的恶化。年,他就萌发了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城遗址边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念头,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无力成行。年他主动申请、提前两年从盟*协主席的岗位退居二线后,放弃在城市安逸舒适的生活,带着老伴义无反顾地来到黑城脚下,在荒漠戈壁上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植绿历程。

在额济纳旗1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只有4%能见到绿色,可见,植物在这里生存有多么艰难。在骄阳似火、酷热无比的戈壁中,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苏和和家人硬是人工栽植梭梭苗亩约9万株,补植补造梭梭林亩,形成了宽米、长3公里的一大片林地,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梭梭在沙漠扎根,苏和像梭梭一样,也在生命禁区扎下根来,防风固沙,绿化家乡,苏和和梭梭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

年中国“十大女杰”名单中,有一个与种树颇有渊源的名字——王果香。这个对治沙情有独钟的鄂尔多斯妇女,凭着执着和顽强,带领乡亲们在*沙之中营造了一片绿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决心和能力。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过去,狂暴的*沙像一匹野马,在这里肆意地践踏、咆哮。整个树林召乡没有一公顷的水浇地,种下去的庄稼常常连种籽都收不回来。

从单纯的封沙育林,到林、果、粮、药、畜复合经营,高效发展,逐步建成一个又一个治沙示范基地,没人说得清王果香和乡亲们洒下了多少汗水,但人们却清楚地看到了那累累的战果:全乡森林覆盖率由年的8%提高到年的24%,耕地面积由3万亩扩展到16.9万亩,粮食亩产由公斤提高到公斤,人均收入达元。亲临视察的联合国的官员们对此赞叹不已,并拍成专题片在个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国中播出。王果香也以中国唯一一名非*府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8次*府间谈判会议。

殷玉珍:毛乌素的“金凤凰”

32年的坚守,让7万多亩沙地变成了绿地;32年的坚守,让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色王国……她就是被称为毛乌素沙漠“金凤凰”的殷玉珍,一位与沙漠拼搏的斗士。

30多年前,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的*沙“能吃人”,风一刮就是40多天,遮天蔽日,呼啸狂吼,人满身满嘴,就连鼻孔都灌满了沙子,憋得人喘不上气来。抱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愿意被*沙欺负死”的决心,殷玉珍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魔困扰的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在毛乌素沙漠中修筑简易公路3条40公里,筑防风沙屏障00多亩,打机井12眼,开发水浇地多亩,在沙漠里种植樟子松2万多亩、50万株……

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仅乌审旗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户。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殷玉珍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在联合国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称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

宝秀兰:22年的绿色坚守

科尔沁沙地深处,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宝格吐嘎查,有一位敢叫沙海变绿洲的女支书——宝秀兰。她凭着一股韧性,经过22年的努力拼搏,在茫茫的科尔沁沙地上播种着绿色,治理着沙漠,使6.3万亩荒沙地植被覆盖度达到50%。年7月,宝秀兰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

人不治沙,沙子就制人。年,当时22岁的宝秀兰第一次承包了2亩荒沙地,拉开了她向沙漠宣战的序幕。然而,要想在茫茫沙海里植树造林谈何容易?不仅百里运苗,而且还要十里运水,一桶一桶地浇水,否则,树苗就会枯死。宝秀兰说,村里大概种了百万棵树苗,现在成活30余万株,它们像子女一样让人怜爱让人自豪。

每年从春到秋,扦插*柳、播种柠条、抚育平茬,茫茫沙海中,总能见到宝秀兰忙碌的身影。22年来,宝秀兰在个人承包的沙地和集体的封山地块上治沙、防沙余亩,同时带领嘎查村民治沙6万多亩。现在嘎查林草植被得到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昔日茫茫沙海如今呈现一片片生机。

唐八十:留给子孙一片绿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布力彦苏木的万顷沙海,有一个占地0亩的绿色庄园。每当盛夏,人们走进这片庄园,鸟叫禽鸣好似一曲动听悦耳的交响乐;白杨、垂柳、桃杏、青松,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自然风景画。谁能想到,这个庄园在以前是漫天*沙的沙丘。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今天庄园的主人——赤峰市翁牛特旗布力彦苏木查干希热嘎查的唐八十。

布力彦苏木处于科尔沁沙地腹地,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沙进人退,土地70%被沙化。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这里牧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他被任命为嘎查*支部书记,面对滚滚*沙,他没有屈服,而是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精心策划治沙方案。那时,很多人望沙却步,谈沙色变。他知道,作为*支部书记肩上的责任,他决定自己举家搬进沙窝子,带头闯沙海,做牧民治沙的领路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过去的30年里,唐八十以汗水耕耘、热血浇灌,在茫茫沙海营造出一片绿洲。他曾先后被评为赤峰市、自治区、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获得“全区绿化造林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留给子孙一片绿”才是最重要的。

鲍永新:将治沙进行到底

在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的沙丘上,有一位27年“与沙为伍”的治沙标兵,他就是鲍永新。两千五百公顷沙地,在他和家人日复一日的固沙、挖坑、选苗、栽种、维护中变为绿洲。

年初春,刚刚度完新婚蜜月的鲍永新,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与新娘于艳文一起搬进了漫无边际的道兰图沙地,踏上了他艰苦漫长的治沙之路。开始那几年,他承包的林地只有多公顷,每一个树坑都是他和媳妇儿亲手挖的,每一株树苗都是他自己亲手下山选、亲手栽的。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今的道兰图沙地变了,昔日寸草不长的沙丘如今已变得杨柳摇曳、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光胸径在14厘米以上的杨树就有2万余株,10厘米以下的杨树有3万余株,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0%。

植树种草、饲养牲畜,沙子治住了,生态环境变好了,不仅鲍永新自己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还带动整个嘎查的牧民投身到植树治沙的行列中。7年3月,鲍永新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对于治沙,鲍永新信念坚定:“既然我陷进这沙坑里了,就没打算出去,这辈子,我就将治沙进行到底了。”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编推荐

筑起生态绿长城——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举行

分享给世界的鄂尔多斯智慧

阿拉善:斩断三大沙漠“握手”之势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开幕

张建龙会见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执行主任格哈德·迪亚特尔

张建龙会见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

中国西北角演奏绿色“交响曲”

石光银:与沙较量的农民

库布其:古老沙漠创造绿色奇迹

中国治沙法获全球未来*策大奖

大漠夏季风景异

风沙地里“长出”绿色家园

鄂尔多斯治沙人:三兄弟12年沙海造林4.7万亩

库布其的治沙之法(组图)

走近中国林业 聆听中国防沙治沙故事

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日渐成型

沙漠有绿色就有希望 鄂尔多斯的治沙故事

大漠“愚公”十余年治沙记

解析库布其治沙模式

内蒙古:横亘在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

交流防沙治沙经验 共商绿色丝路发展

茫茫大漠里的“绿色长城”

甘肃农民植树防沙18年 儿子病逝埋在沙漠里

治沙高手“刘红柳”

加强封禁保护 修复沙区生态

“库布其模式”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

荒漠化防治的内蒙古智慧

记为荒漠“织绿”的“80后”治沙青年

用生命书写绿色传奇

非洲记者聚焦库布其 记录中国治沙故事

大漠变通途——世界上最长的穿越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智慧

聚集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防治荒漠化 建设绿色家园

老汉“卖绿”过上好日子

沙漠“愚公”王文彪

库布其沙漠治沙实践:10万群众摆脱贫困!

美《国家地理》沙漠摄影师航拍下的库布其

“地球癌症”的“库布其药方”:治沙28年扶贫10万人

了解更多林业资讯请登录

中国林业网微门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动内蒙古的治沙风云人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