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业,不仅仅是经济上摆脱贫困,也是广袤乡村的社会变革与精神洗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变化和成长。在《西海固笔记》中,作家季栋梁以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细腻笔触,全景式、多方位抒写西海固一隅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抵达历史和人心深处。”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每年都要深入西海固地区数趟,熟悉西海固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位朋友这样评价季栋梁。
季栋梁,现为宁夏作协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奔命》《胭脂巷》《上庄记》《野麦垛的春好》《海原书》《苍声》《深风景》,中短篇小说集《先人种树》《黑夜长于白天》《我与世界的距离》《吼夜》,散文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等。获《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刊奖项,以及首届朔方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年中国好书奖等。作品被翻译国外和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在西海固,水是一个永远的梦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也并不像“外人”臆造渲染的夸张,在有关西海固的所有文字里,关于水的故事真假混杂,持久的重复夸张,和眼下许多人笔下的乡愁含了太多伪成分。”
在季栋梁的新作《西海固笔记》中,季栋梁这样写道。西海固,多年以前,是贫困的代名词。
的确如此,季栋梁在《西海固笔记》里写道:“西海固”以贫困驰名。西海固属于*土丘陵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部队给水团曾为西海固找过水,也没有解决西海固缺水的问题,因为地下水也极稀缺。逢大旱年,连续两三百余天滴水不降乃常事。又没有石油、煤炭之类的资源可依托,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谚语有形象的总结:“种了一茬子,割了一抱子,装了一筐子,打了一帽子。”“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还有一句更为形象:“猫儿吃浆子,总在嘴上抓挖。”意思是总在为吃而忙活,其贫穷程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西海固地区相继出现并形成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队伍,90年代中期,西海固作家群引起全国文坛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