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心得
诗味在坊间流淌
□漠耕(前旗)
很多诗人会跟我谈起一个问题:写了很多年诗后,突然找不到诗感。除了书本的诗味和身边亲人的生活外,再找不到诗味的气息。其实,他们是走入诗歌的套子,被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狭隘的自我意识套住了。很多诗歌写不出动人的情怀,原因是远离了生活的本真,远离了有味道的生活。
诗歌从来就是关心疾苦,在劳作中产生的心头之歌。在烟火与梦想之间,诗歌为漂移的灵*寻找短暂的栖息之所。一首诗写出,一口气也同时呼出,郁闷的心会同时亮起来。那抒写百姓、关心民生就会成为诗歌新的发动机。放弃那些关于自身的痛苦和快乐、感伤和获得的触动,走入生活的海洋,你会发现诗歌的浪花是如此之多、如此真实新鲜。
我常常也会走入自我的忧叹困境之中,诗作围绕着自我的得失寻找生活的本真意义,但诗材太少。个人的生活原本就是一滴水,下笔就会受限,拘囿于内心枯燥的反射,写不出好诗。后来抒写田园,写打工者,写草根,写农村与城市变迁中每一粒分子和原子,写工厂与麦穗的眼神,写留守儿童的孤独和精神空虚。这样一来,诗歌的灵气急剧增长,思路一下子开阔了不少。
从中学时代懵懂地学诗,到工作以后偶尔写诗,再到近些年投入诗稿、寻觅生活的意义,我经历了风雨和成长的艰辛与快乐,诗歌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在走入诗歌殿堂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别样的风景。
写诗是生活的凝聚。我曾经无数次问自己:什么是诗歌,我写的东西有什么用。诗歌经世致用的功能我想应该成为诗歌写作的一个光耀的目标。因为,不管什么东西生产或者产生,都是应该为这个世界增加真实、填充虚无的。很多光照千古的诗歌,是因为他们讴歌了时代的先锋思想,代表了时代簇新的理想。他们把文化的精髓精准地表达,所以在时代的变迁中历久弥新。
综观当代诗歌,能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等被人传诵的诗歌不是很多。这里面有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影响。但是,大量的诗歌能停留在纸面上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在老百姓的口里传诵,很多诗人都不敢想。其实,在诗歌的路上,要想冲击诗歌的高峰,就不能把“小我”作为诗歌的主体,用每首诗去寻找自身的存在。诗歌是人民的,为人民而歌才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就已经为诗歌定向和指航了。
诗歌的生命力是民间的疾苦忧乐浓缩而成的。所以,我有打工诗友、牧羊诗友、城管诗友、摄影诗友等,他们的诗锃亮光明。比如我的好友谢鹤仁,他一边放羊一边写诗,风雪之中巍巍然有苏武牧羊之风骨。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疾苦忧乐太多太厚,到了不得不喷发的时候,所以才有了诗歌的灵秀。
真正的诗味是在坊间流淌,我们需要俯下身子遁入泥土才能找到生活的真味道与诗歌的真灵*。
阅读者
重复、重复、重复——读《知道做到》□吕珂慧(临河)读书笔记
让诗意的心灵一步步接近蓝天□何立亭(临河)一记得那年在乌拉特草原,我们共同感受了草原的风、草原的文化。我们围着一座巨大的敖包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平静地离去,双手空空,回到一百多公里外居住的城市,回到习以为常的平庸的俗世生活之中,而李炯却没有空手而归,创作了《敖包上的风》:我不止一次/看见你一动不动眺望远方/等一对岩石般相爱的人/前来祷告/我绕着你顺转三圈,添些石块/仰望你的高度/经幡热情抖动着/好像要抖落一身花瓣/我不止一次梦见你痴迷的样子/严肃神圣,执着崇奉/如这青石垒砌的敖包/一层一层,接近蓝天。他开动了诗意的心灵机器,把用坚硬石头垒起的敖包人格化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敖包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对蒙古民族的意义非同一般。李炯看到了敖包蕴含的一种精神,寄托、归宿、期待,向往,美而浪漫,关键是要“一层层,接近蓝天”。这最后推出的意象好、韵味足。诗的结构和敖包的一样,一层层向上,又像脚步一样,走向清澈澄明的地方,融入蓝天的怀抱,而蓝天,也许是我们心灵真正的故乡。李炯的诗歌不需要过多解释,没有那层面纱,对于很少接触现代诗的阅读群体,也不用导读,阅读上应该不会有障碍。对于属于小众欣赏的现代诗,这样的诗会被认为不深奥,或者说缺少一点神秘性,但这正是一种风格。我因为喜欢阅读,养成了一种审视的习惯,在和文友的日常交往中,只要有机会,总喜欢进人家的书房看看。没有书房的也不要紧,家里只要有大量有品味的书,不论堆放在哪里,我马上会认为这个文友可爱可敬,否则会产生怀疑,而且是很深的怀疑。李炯有很多藏书,他买书成痴,凡知道的好书不弄回家不罢休,仅这一点就值得为他点赞。而且,他还写了大量的阅读笔记。二再回到诗上。李炯的诗歌离生活很近,他没有在凭空而来的冥想中走失自己。人到中年,生活趋于平静。风清云淡中,迟早会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最珍贵的部分一直安静地守在我们身边,不显山露水,却携带着来自朴实无华的生活中那种真正恒久的美。《致妻子》便是李炯真诚的告白:只有风雨般走过,才能看清/你在我心上的镌刻/闪着光,到底有多深/生活的点滴连成线/让我顿悟一颗心的鲜艳/礁对海的承诺/是婴孩说出的第一句话/矿石交出了金/从剪断脐带到怀揣一块墓碑/我知道,你的无怨无悔/是我心仪已久的爱情茶/当反复冲泡一杯清澈时/淡雅是永久的芬芳。《写给悠悠》是李炯写给孩子的诗。诗中,对孩子的爱太浓烈了,孩子身上几乎集中了诗人全部的目光。因为爱得真、爱得痴迷,竟使一个童稚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小嘴儿含着的指头指哪儿/哪儿就是小小心愿/小小心愿,点亮串串惊喜/发出粉红色光芒/这是花朵,滚动着晶莹/春天绽放最初的微笑/莹莹春雪/你的目光踩出一行无忧无虑的脚印/我看见梅花抢先开了/接着,水仙、百合开了/你甜美的小酒窝随之绽开/开在初春,开在雪野/开着悠然自得的芬芳。我曾经写过一点诗歌方面粗浅的感悟,有一节很适合附在《写给悠悠》这首诗下面:有爱,即使再笨拙的人,写作也会变得成为可能,因为对事物,有爱才能看得更清楚。爱能分泌一种物质,除非你爱上什么,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三谢鹤仁是当地一位乡土诗人,大半辈子生活在乡村,生活在城市里的李炯以一首《谢鹤仁的麦子》相赠,“别人种在田里/他种在心里/一遍一遍,用汗水浇灌/硬说家乡的味道真好真甜”,从开头就可以看出李炯对谢鹤仁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打开的层面很到位,诗意的镜头入心入肺。《谢鹤仁的麦子》:别人种在田里/他种在心里/一遍一遍,用汗水浇灌/硬说家乡的味道真好真甜/别人长在眼里/他长在脑海里/当收获来临/世界一片金*/他的梦早已飘满雪片/谢鹤仁的麦子会说方言/风送下籽种,心事扎了根/麦粒磨成粉/他只给亲情吃/说死说活不卖给跑市场/倒腾粮食那个年轻人/自己打的粮食自己吃/吃的多半是心情和骨气。在阅读诗集《敖包上的风》打印稿时,我除了选出上面几首诗准备一用外,还选出了《蛙声》《春雨》《想去看看故乡》三首诗让读者欣赏,而不作点评。“秋天到了/有水有田的方向就有蛙声/声音厚的地方大约有几丈高/我家门前那棵沙枣树伸手都摸不着/声音薄的时候,邻居家的狗一叫/整个村庄好像一齐睡着了/爷爷说:蛙声是一首童谣/它把秋天叫长了”——《蛙声》。“一场雨,春的导火索/引向土地的咽喉/小草们一齐睁开眼/整个冬一句话没说/寂寞终于按捺不住/一张口,桃花开了/梨花忍不住想起去年/纷纷扬扬那场雪事/它们沉睡的生活/就这样,被一声绿唤醒”——《春雨》。“寻条乡道,踩踩泥土/要多踏实就多踏实/学深入泥土的土拨鼠/用方言问候家乡/有草有坡的塬上/和风说说话/听地平线上树叶沙沙/问通往一棵树的年轮有无驿站/故乡的分量/放在心头,太沉太重/重得想量一量它的温度/看看上面有多少脚印,多少目光/我不是鲑鱼/回家的路在树林旁/路边有块大石头/石头的心事不知有多重”——《想去看看故乡》。诗集中,个人认为拿出来的这部分诗歌有共同的审美意趣:简约而不简单,清雅而诗意充盈。让诗意的心灵一步步接近蓝天。说诗歌能驱除忧虑,我愿意相信;说诗歌是人间的药,我也愿意相信;说诗歌让我们的心变得年轻,我更愿意相信。在《敖包上的风》付梓之际,祝愿《敖包上的风》诗意流传,去软化尘世坚硬的风尘!名家谈读书
“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这在我又感到一种愉快,这愉快也足可抵偿笨读的辛苦,使我始终好笨而不迁。”——丰子恺
执行主编:王剑
编辑:石宇
校对:杨岚凯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巴彦淖尔美好家园!喜欢本篇内容请点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