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秦岭余韵只言片语其一百一十二记忆
TUhjnbcbe - 2021/4/11 17:22:00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9.html

只言片语专栏

我的长篇青春校园励志小说《沙枣花开》,主人公沙枣,人物沙桃、冬梅、吴诚等等,他们身上自带了《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气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善良、上进、热情、阳光。小说在网络上连载的时候有文友不断留言或发私信:说好像是读《平凡的世界》;说这些人物熟悉而亲切。有的文友竟然说,明明是在读《沙枣花开》怎么感觉是读《平凡的世界》,分不清今夕何夕。还有的说,沙枣比少平更让人心疼。少平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哥哥,有支撑家庭的父亲,有疼爱他的奶奶。沙枣缺失了好多,她回到家里像个真正的农民,干女孩子干的活,也干本该男孩子干的活,她没有哥哥,父亲身体很糟糕,弟妹还小,她得尽力地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劳作。

身体的疲惫和煎熬远没有心灵的苦难折磨人,沙枣姐妹同上高中,已经是家里的沉重负担,懂事的她们往往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家里拼命干活,在学校既要好好学习,又要分出心来计划好各自的生活。从家里回学校,总要拿馍,多拿馍可以少买饭,节约饭票。她们就尽力多拿,不在乎肩膀上的行李压得喘不过气,咬着牙在盘旋的山路上徐徐而行;不在乎背馍上学会有多少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昂着头穿过大街小巷。

《沙枣花开》起初取名《青春作伴》、《岁月无痕青春有声》,后来定名为《沙枣花开》。说心里话,这部小说有自传的成分,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在激励自己和激励他人的主旨下,肯定要采取虚实结合等艺术化的手法。这部小说引起了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好多读者的共鸣,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创作的目的是想让我之后的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珍惜他们所享受的美好生活,学习会理解,懂得感恩。《沙枣花开》读者群被我定义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可实际上好像是事于愿违。某大学教授读了小说后对我说:“你的主旨很好,作品积极、阳光、温暖、向上、向善,完全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很励志。可是

只言片语一百一十二:记忆里的二月二

年3月14日星期日多云

今天是个好日子,314,流行的说法是我爱你一生一世。今天是个好日子,农历二月初二,龙头节。龙头节历史悠久。龙头节(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头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关于农事的。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二月初二既是龙头节也是“土地诞”,在南方沿海地区,二月初二主要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头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我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在我的家乡二月二龙头节最流行莫过于四件事:理头、吃爆米花、吃棋子豆、戴花花绳。

二月二龙抬头,万事从头做起,加之乡俗正月不理头,每到二月二,理发店总是人满为患,大多以男子为主。平日热情好客的理发师在二月二变得高傲起来,一副能等了等,等不了了你走人的品麻样。传说二月二理头全年不头疼,又说二月二龙抬头理头有时来运转、好运当头的说法,如此以来,再脾气暴躁的男子到了二月二这一天,为了理个发,都变得温和好说话了。

说起二月二吃爆米花,我总是想起小时候二月二关于爆米花的很多趣事。最早的记忆,每到二月二家里总要炒苞谷豆,也叫炒豆,这是爆米花在家乡的通俗叫法。那时候家家种苞谷,总有人种一种叫做野鸡梗的苞谷,苞谷穗细小、芯细,苞谷粒很圆润,是炒苞谷花的上等材料。那个时候附近村庄几乎没有用机器爆米花的,我们的炒豆是在自家锅里炒的。要炒好炒豆光有野鸡梗苞谷是远远不够的,还在在崖下取些斑斑土来。所谓的斑斑土是从坡崖上溜下来的生土,呈颗粒状,很坚硬。提前一两天就把苞谷再晒一次,让其干透,如果遇到雨天就把苞谷装在布口袋里,放在火眼头炕着。提前取了斑斑土,也在火炕上炕着。二月初一晚上,就开始炒苞谷豆,一个人烧锅,一个人炒,锅热了先炒斑斑土,土很烫时倒入苞谷粒,用挖下来的玉米根搅,玉米根有很多毛根能搅匀。苞谷粒一入锅就开始噼啪作响,满锅作响,有的跳起来蹦到背墙,蹦到火炕上。这时候我总会对乡亲们的一句话感慨:小孩子们在大场上欢呼活跃,又蹦又跳,大人们就说:大场上像蹦炒豆。你看乡亲们的语言多么生动有趣。野鸡梗苞谷虽然吃糁子很香,炒苞谷豆能爆开好多花,但是产量太低,种的人逐渐减少,谁家有野鸡梗苞谷,到二月二村里人就端着自家的苞谷去换,往往端去的多,换回来的少,乡亲们还得推让一番。

后来我们村的伯伯家有爆米花机子,每到二月二的前一两天他就把爆米花机子挑到村中间,给乡亲们炒一天爆米花。爆米花机子是一个铁疙瘩,头小肚子大,头上可固定封口,尾部有把手可以摇动,尾部还有仪表盘,提示炒熟开锅。乡亲们提了硬柴笼,端着苞谷,拿着蛇皮袋子排队打苞谷花。不用吆喝,炒好的苞谷花出锅时的一声炸响就是最响亮的广告。

小孩子想吃苞谷花,没轮到自家,所以等巨响之后第一时间冲去抓几把,为了能占领有利地形,还得尽可能的减小响声带来的恐惧,他们要么捂住耳朵躲到树后,要么藏到最近人家的门后面。等待响声比响声传来更为恐惧,响声一过,孩子们一溜烟冲向倒苞谷花的铁网处,不顾烫手,抓了苞谷花就往嘴里塞。灵性的当然不是先吃,而是麻利地往衣服口袋装。

爆米花机子真是神奇,任何品种的苞谷都能炒出大花来。更神奇的是炒米花更是好吃,白白胖胖,还非常酥脆。爆米花机子固然神奇,哪有乡亲们的想法神奇,我们用爆米花机子炒过*豆,炒过小麦。*豆焦*油香,酥脆好嚼,小麦更是香浓。当然享受美味的代价就是炒焦过几锅*豆和小麦。二月二的爆米花机爆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爆出了对二月二的美好记忆。那个年年为孩子们炒苞谷花的伯伯已经做古,那些一起抢着抓人家苞谷花的同伴各奔东西,那份记忆却永远留在心里。

对贪嘴的孩子来说,二月二是个特别好的日子,不光可以吃爆米花,还可以吃到棋子豆。不过我们可不会叫得那么文雅,我们就叫吃棋蛋。那个时候的棋了豆远没现在这么用料讲究,做法精细。管棋子豆叫做棋蛋,你肯定能想出原因,那就是个头不是*豆般小巧,而是指头蛋大的豪放。做棋蛋往往和蒸馍一块儿进行,所以家乡人做棋蛋用的是起面。和蒸馍的面不同,棋蛋面要放盐、调和面,然后擀成厚面饼,先切成条,再切成丁,拌一点儿干面粉防止粘连,然后放在箅子上和馍一起蒸熟。蒸熟的棋蛋只是半成品,等其放凉之后,给锅里烧油翻炒之后才算正式出炉。这样做的棋蛋筋道,如果多炒一会儿就会达到脆而柔筋的效果,口感和味道都很不错。

二月二一过,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草长起来难免有虫子叮咬小孩,又要为孩子祈福,就兴起了给孩子搓花花绳。普通的花花绳,用各色线搓在一起,所以才叫搓花花绳。妈妈们在选线时几乎不用白、黑、蓝三种线,专门用绣花或者做鞋垫的颜色鲜艳的线,搓成光滑的线绳。关于戴花花绳,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情景:二月二,妈妈炒了棋子豆和苞谷花,当我们给衣服所有的口袋装满了美味的棋子豆和香甜的苞谷花时,妈妈总会笑着说,快到房檐水窝窝看看还有啥。于是在屋檐下总会有两片瓦扣在一起,里面放了一堆彩色的细绳,那就是花花绳。为什么要把花花绳放瓦中间,放在屋檐下,我问过妈妈,也问过村里年龄大的奶奶辈几个人,没有人知道原因,只是说她们小的时候大人就是这样做的。花花绳二月二戴,清明节时就剪下来。

搓花花绳的民俗已经快要消失,就连那铁疙瘩爆米花机都很少见,做棋蛋的寥寥无几,二月二的风俗只有理发依然势头强劲。关于二月二的民俗活动,只有在记忆里了。

END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岭余韵只言片语其一百一十二记忆